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包膜呈球形的RNA病毒,免疫电镜下其直径为55~65nm。HCV属黄病毒家族成员,均含有单股正链RNA基因组。其复制方式与黄病毒家族病毒相似,以正链RNA基因组作为病毒复制的模板,复制成负链RNA,再转录成多个正链RNA。对世界各地HCV分离株的部分或全序列分析,发现各分离株的基因组序列存在差异,有明显异质性。
1.传染源
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潜伏期患者,急性丙型肝炎、亚临床型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
2.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
HCV感染经血或血制品传播。
(2)医源性传播
医疗器械、针头、针灸用品均可感染丙型肝炎。拔牙和文眉者也可感染丙型肝炎,这些均与接触传染性血液有关。
(3)性接触传播
研究报道,无输血史的丙型肝炎患者中,有性接触或家庭内肝炎接触史者颇为多见,丙型肝炎发病与接触新的性伙伴明显相关。有资料表明,在精液及阴道分泌液中均有HCV存在,这说明存在HCV性传播的可能。
(4)母婴传播
近年来对HCV存在母婴传播已有较明确的认识。HCV RNA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约5%~10%。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HCV载量高低与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大小直接相关。
(5)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一般日常生活或工作接触不会传播HCV。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等,由于无皮肤破损及血液暴露,一般不会传播HCV。
3.高危人群
主要是受血者、血透患者、静脉药瘾者、HIV感染者和HCV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密切接触传染性血液的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和丙型肝炎患者家属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HCV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主要有:HCV直接杀伤作用;宿主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细胞凋亡。HCV感染者半数以上可转为慢性。
急性丙型肝炎镜下可见灶性坏死、气球样变和嗜酸性小体。严重者可见桥接样坏死和肝细胞再生,门管区炎性细胞增加、淋巴细胞聚集和胆管损伤等,但程度明显低于慢性丙型肝炎。
除常规肝生化指标,常用于HCV的特异诊断有抗HCV和HCV RNA以及HCV基因型。目前常用的第二代、第三代重组免疫印迹试验与HCV RNA的符合率较高。国内多采用HCV荧光RT-PCR试剂盒检测HCV RNA定量,有助于评估HCV复制水平和评价抗病毒治疗疗效。基因分型用于预测临床治疗的效果及最佳治疗时限。
急性丙型肝炎中有60%~85%者会转为慢性,比率远高于急性乙型肝炎,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阻断其慢性发展。临床发病后1个月内,血清ALT持续升高、HCV RNA阳性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应及早给予IFN-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严格筛选献血者,推行安全注射和安全有创操作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还缺乏有效的预防性疫苗。暴露后预防也缺乏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