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胃泌素瘤
1955年Zollinger和Ellison首先报道了两例严重消化性溃疡伴胃酸分泌显著增高合并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综合征,后称之为佐林格-埃利森(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Zollinger等证实,在此类胰岛细胞瘤中含有大量能够促进胃液分泌的物质,随后由Gregory于1969年证明这种促胃液分泌的物质为促胃液素。
促胃液素瘤起源于G细胞或某些原始的APUD细胞,肿瘤分泌大量的促胃液素,促使胃酸大量分泌及胃黏膜增生,导致夜间胃酸分泌量及基础胃酸分泌量增加,从而引发严重而顽固的消化性溃疡。大量胃酸分泌后进入肠道可刺激肠蠕动引发腹泻,还可抑制脂肪酶活性及胆盐的消化作用导致脂肪泻。
促胃液素瘤生长较为缓慢,有多中心生长的趋势。以往报道肿瘤主要位于胰腺,现发现80%~90%来源于胆囊管和胆总管结合点,十二指肠降段和水平段结合点,胰体颈交界点连线所组成的“促胃液素瘤三角区”。胰腺外的促胃液素瘤最常见于十二指肠黏膜下,一半以上为多发,直径常<3cm,其中60%~70%的肿瘤为恶性,确诊时约80%已有淋巴结或肝转移。促胃液素瘤中可存在分泌其他激素的细胞,20%~30%的促胃液素瘤病例同时伴有其他内分泌肿瘤。
形态上,促胃液素瘤细胞很难与其他胰岛细胞瘤鉴别。通常为多角形或长柱形,大小较一致,Hellerstrom-Hellmann银染色可呈阳性,促胃液素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染色也呈阳性反应。
1.胃液分析
由于促胃液素可以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多数患者12小时夜间胃液分泌量超过1000ml,胃酸浓度大于100mmol/L。多数病例BAO>15mmol/h,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后患者BAO>11mmol/h,约70%的患者BAO/MAO>60%。胃酸分泌均在高峰状态是本病的特点之一。
2.血清促胃液素的测定
基础状态下血清促胃液素浓度正常值为50~200ng/L,促胃液素瘤患者多高于1000ng/L,但常有波动,需要多次反复测定。促胃液素高于1000ng/L诊断促胃液素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54%和100%,而较正常升高50%以上者,诊断胃泌素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78%和83%。如浓度很高常提示已有转移,可用影像诊断手段证实。如基础值高于200ng/L而低于500ng/L者,临床疑诊为本病时,应作激发试验,如促胰液素激发试验、钙离子激发试验等。
3.促胰液素激发试验
对促胃液素瘤患者每小时静脉滴注促胰液素1U/kg,可以在1~2分钟内引起血清促胃液素升高,达基础值的1.5倍左右或更高,诊断胃泌素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3%和100%。给正常人或者普通消化性溃疡患者静脉注射促胰液素则可抑制促胃液素的分泌,使血清促胃液素降低。
4.钙离子激发试验
钙离子可以促使促胃液素的分泌。静脉滴注钙剂15mg/kg后3~4小时,促胃液素瘤患者的促胃液素及胃酸明显升高,虽然,激发的出现较促胰液素试验慢,约需要2~3小时,但在患者中升高的幅度更为明显,大多超过基础值的2倍以上。在正常人及消化性溃疡患者中促胃液素及胃酸无明显升高。
5.定位检查
B超、CT、MR、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以及EUS对定位诊断均有帮助。123I标记奥曲肽后放射免疫定位诊断在术前、术中对促胃液素瘤的检出率很高。对于肿瘤较小,影像学检查难以定位的患者(直径< 1cm)可经皮经肝门静脉置管分段取血,抽取引流胰腺的门静脉血,与同时所抽取的外周血、肝静脉血分别测定促胃液素,如某段出现促胃液素的峰值,或其值高于周围血中促胃液素的一倍以上,即提示该处促胃液素瘤存在的可能,在肿瘤的术前定位诊断中较为可靠,但存在一定的假阴性或假阳性的情况。
对于单发的促胃液素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是治愈本病的最佳方法。但促胃液素瘤大多为多发性及恶性,晚期患者手术难以治愈,复发不可避免,手术目的主要是尽可能的切除肿瘤,防止转移,必要时根据患者一般情况行全胃切除,以减少因溃疡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所导致的死亡。促胃液素瘤的转移主要与肿瘤的大小有关,因此当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伴有的促胃液素瘤直径约>2cm时,应考虑及时行手术治疗。
对于多处转移的患者,可考虑行放射性奥曲肽标记的肽受体放射治疗,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在患者确诊及手术前,内科药物治疗也是防治并发症、缓解症状的重要方法。药物通常选择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控制消化性溃疡的发展,预防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伴有促胃液素瘤的患者同样有效。治疗后的患者应该定期随访,行空腹促胃液素测定、促胰液素刺激试验及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及时发现复发及转移灶,尽早治疗。不能根治或术后复发的患者使用链佐星或5-FU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