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显微镜结肠炎
显微镜结肠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microscopic colitis

作者
顾红祥;姜泊
英文缩写
MC
概述

显微镜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是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过去20年,MC的流行率呈迅速增加趋势,引起了消化医师们的密切关注。MC的病因不明,免疫异常是主要的发病机制,其次是与某些药物密切相关。临床上以慢性水样、非血性腹泻,痉挛性腹痛,体重下降与乏力为其特征,结肠镜检查正常或基本正常,但结肠活检黏膜呈炎症改变或上皮下出现胶原带增厚,作为诊断的依据。目前对MC尚无特效治疗,主要用类固醇激素布地奈德和免疫抑制剂,其他药物治疗的疗效尚不完全肯定。本病预后良好,属自限性疾病,研究指出MC对结肠有保护作用,可抵抗结直肠癌变发生,但最近研究又指出先天免疫异常可能有致癌作用,值得今后重视与研究MC与肿瘤的相关性。

流行病学

显微镜结肠炎首次报道于1976年。MC的真正发病率尚不清楚。过去20年,MC发病率显著增加,在慢性腹泻患者研究MC的发生率为10%~30%。现在认为MC是一种常见病,组织与临床上分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CC)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ymphocytic colitis,LC)两个亚型。与过去相比,CC和LC的发病率和流行率均增加。胶原性结肠炎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人群流行率为3/1万~5/1万。我国尚无MC流行率和发病率的系统报道。有研究MC有地域性变化的流行率,Danid等以人群为基础研究发现,MC流行率从2004年的4.6/10万增加至2014年的24.7/10万。Olmsted人群流行率从1980年的1.1/10万增加至2014年的19.6/10万。最近10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报道,CC平均发生率为1.8/(10万·年)~5.4/(10万·年),LC平均发生率为1.3/(10万·年)~4.5/(10万·年)。新近流行病学研究每年发病率稳定在21.0/(10万·年)~24.7/(10万·年)。Kane等从2010—2015年报告MC 540例,平均发病率为11.3/(10万·年),其中291例为CC(53.9%),每年发生率为6.1/10万;203例为LC(37.6%),每年发生率为4.2/10万。最近北美研究显示,CC发生率为7.1/(10万·年),LC发生率为12.6/(10万·年)。从类型比较,CC占39.3/10万,LC占63.7/10万。有关流行率变化的原因一直不明了,可能与不同的人群背景、环境暴露、保健监护系统、转诊方式、研究计划、诊断标准不同或发病因子的广泛暴露有关。

显微镜结肠炎风险因子包括女性、老年、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病、器官移植史、用药史等。女性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子,根据人群研究,LC的女性与男性比例为(4.4~7.9)∶1;CC为(1.8~5.0)∶1。MC流行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有人提出年龄分布可能有偏见,因为儿童或年轻成人很少做结肠镜,也更少做活检,所以很可能低估了年轻人MC的发生率。有30%~50% MC患者至少相伴一种自身免疫疾病,10%~20%伴甲状腺疾病,5%~15%乳糜病患者伴MC,恶性病伴发MC较少见,但恶性病时CC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50倍。新近报道,少年强直性脊椎炎或SAPHO(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髓炎)综合征伴有MC发生。

发病机制

(一)基因遗传学机制

现在的研究提出,MC对疾病易感。MC是一种免疫介导疾病,是对抗原易感个体由免疫失调引起。现已确定基因多态性可伴有MC发生。IL-6-174基因多态性如IL-6GG基因型在LC与CC均较多见。此基因多态性可能与IL-6产生增加有关,对MC的发病机制起作用。IL-6是一个潜在炎症前分子,能促进T和B淋巴细胞变异,导致巨噬细胞募集到炎症部位,而且IL-6是前纤维化细胞因子,促进纤维化发生。

以前的研究评估MC与HLA-DQ单倍体型之间相关。Fernandez-Banares等提出,DQ2异源二聚体或DQ2/DQ8等位基因和LC的诊断呈正相关。在DQ2阳性组比DQ2阴性组LC的流行率几乎高3倍。根据上述的观察,许多作者提出HLA-DQ2基因与MC的发病机制有关。HLA-Ⅱ分子的主要功能是作为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开始的信号。所以在MC时有HLA与抗原肽结合异常,且结肠腔抗原(或是细菌抗原)可触发HLA-免疫调控炎症过程。研究发现,CC和LC伴有HLA-DR3-DQ2单倍体和携带TNF2等位基因。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不同表达也与MC的发病机制有关。MMPs主要在各种炎症情况表达。Madisch等评估MMPs基因位点-1、-7、-9基因多态性在一个病例对照试验发现对CC易感。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的研究显示,在MMP-9基因携带GG等位基因时发生CC的风险增加。有关这个基因多态性的功能作用尚不明了,可能是MMP-9激活缺陷引起胶原降解异常所致。

5-羟色胺(5-HT)和5-HTT(5-羟色胺再摄取运输)表达可降低实验性结肠炎发生。5HTTLPR的LL基因型多态性和MC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综上提出,5HTTLPR在MC的发病机制上是一个潜在的候选基因。5-HT调节肠蠕动和分泌,在MC和UC患者5-HT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

(二)适应免疫反应

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固有层CD4+ T细胞表达Th2转录因子GATA-3,而CD8+ T细胞表达GATA-3和Th1转录因子T-bet(一种新型T-box基因家族转录因子,选择性地表达于Th1细胞),多数CD8+ T IELs(上皮内淋巴细胞)表达T-bet,仅< 20%表达GATA-3。细胞流测定仪分析和免疫组化研究指出,CC和LC患者的黏膜有严重CD8+ T细胞浸润。CD4+和CD8+在固有层和上皮内活性增加也证实,CD45RO(白细胞共同抗原)和Ki-67(增殖细胞相关核抗原,其功能与有丝分裂密切相关)的表达也增加。

Th1/Tc1(辅助性T细胞1和毒性T细胞)刺激细胞介导免疫。Th17/Tc17产生抗细菌蛋白,在黏膜屏障抗菌免疫和中性粒细胞的聚集上起重要作用,且在CC和LC患者中得到证实。证明提出,IFN-γ驱动MC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它调节上皮内淋巴细胞吸引趋化因子的产生,且激活巨噬细胞与释放炎症前细胞因子,如TNF-α、IL-1和IL-6,它们将维持和增加局部炎症反应。

各种白细胞介素在免疫的发生和发展中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例如,IL-12是Th1最有力的极化细胞因子。IL-21是被Th17和Tc17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IL-21、IL-22和IFN-γ转录水平与MC患者临床活动显著相关。IL-23在CC和LC增加,在诱导CD4+ T细胞与产生IL-17上发挥重要作用。IL-22是另一个Th17细胞因子,在CC和LC两者均表达,其作用有两面性,一方面诱导上皮细胞和结肠成纤维产生细胞IL-8、TNF-α,诱导增殖和凋亡途径以及产生抗菌肽,防止组织破坏和协助组织修复;另一方面激活结肠肌成纤维产生,引起过多的胶原产生和储存。

(三)先天(固有)免疫反应

先天免疫主要是与肠屏障机制的改变有关。黏膜抗菌蛋白溶酶体表达在CC的结肠隐窝和在LC固有层细胞上调,再次证明MC的黏膜和肠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且发现CC和LC仅有轻微的分子不同特征。在CC和LC肠黏膜显示iNOS(诱导型NO合酶)和NO显著增加。另外,在内皮细胞上,NO影响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联结引起细胞旁渗透性增加,导致腹泻和电解质失衡发生。

(四)药物引起MC

过去10年提出药物引起MC。药物作为抗原,进入肠固有层引起免疫和炎症反应。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引起MC最常见的药物。据报道,长期摄取NSAIDs患者60%~70%存在无症状肠病,伴有急性腹泻风险增加。在结肠NSAIDs解耦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引起细胞内ATPI水平下降,此反过来引起细胞骨架紧密联结调控丧失,并增加细胞旁渗透性,致使肠抗原通过引起免疫反应而导致MC发生。

新近研究强调暴露PPI和MC发生相关。在结肠PPI可影响局部电解质平衡,损伤液体酸化,影响结肠黏膜的免疫反应。长期暴露PPI降低肠道对镁的吸收,引起低镁血症。PPI也引起肠道pH改变,从而影响离子通道和紧密联结功能,最后PPI抑制H+-K+-ATP酶,肠内pH增高,引起宿主防御能力降低,可直接影响细胞生长,引起肠道生态失衡或细菌过度生长发生。其他与MC发生相关的药物有抗血小板、阿卡波糖、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等。

(五)MC与结直肠癌

有关MC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发现,MC患者比无MC患者但有慢性腹泻患者引起结直肠损害的风险低(4.4% vs 17.9%,P=0.035),认为炎症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可抵抗结肠癌变发生。适应免疫系统有监视肿瘤发生作用,保护组织细胞不向恶性转化。但先天免疫异常可能有致癌作用。先天免疫受体常引起NF-κB激活,影响肿瘤促进子M2和肿瘤抑制基因M1-巨噬细胞。新近认为,巨噬细胞的特异性分化是结肠炎相关癌的开始,另需要进一步肯定T淋巴细胞驱动MC的性质。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治疗前应确定或排除其他疾病,撤除与MC相关的药物,如NSAIDs、PPI等。饮食中应避免咖啡、乳糖。对MC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应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症状轻的患者洛哌丁胺(易蒙停)2~16mg/d,可作为一线治疗,但组织学改善不明显。

随机对照试验指出,类固醇布地奈德(budesonide)对调整严重的CC和LC是一个有效的标准治疗,治疗后可使临床症状缓解和维持缓解,同时组织炎症也显著改善,常用9mg、1次/d或3mg、3次/d。因应用2周后停用复发率高达61%~80%,所以提议维持治疗,即6mg/d,用26周。目前尚不清楚26周后如何持续或撤除治疗。

其他药物治疗大部分是无对照试验或为回顾性分析或个案病例报道。药物有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氨甲蝶呤、抗TNF、乳香浸膏、益生菌、己酮可可碱、维拉帕米、奥曲肽、抗菌治疗等。一个安慰对照随机临床试验用水杨酸铋治疗MC,结果显示100%组织学和临床缓解。另一个回顾性分析提出用5-ASA(美沙拉嗪)800mg、3次/d,50%患者症状改善。有报道美沙拉嗪与考来烯胺4g/d联用,2周后腹泻消失率为84%,维持治疗超过6个月LC患者临床和组织学缓解率为85%,LC为91%,值得进一步研究。最近报道对布地奈德难治患者用抗TNF治疗,但治疗复发率高达66%~100%。最近报道CC患者用粪细菌移植(FMT)治疗有效,用流式细胞仪评价FMT的免疫调节治疗作用,并可调节肠道菌群。目前尚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外科手术干预是最后的治疗手段,适用于有严重症状、对药物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包括次切结肠切除、乙状结肠切除、分流回肠切开术。

总结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腹痛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第1版,978-7-117-30980-6
下一篇:大肠良性肿瘤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