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ontaminated small bowel syndrome
中文别名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盲肠襻综合征
小肠污染综合征(contaminated small bowel syndrome,CSBS)亦称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或盲肠襻综合征,是由于小肠内厌氧菌或其他菌群过度繁殖而表现为营养吸收不良、腹泻或腹胀的临床综合征。确定诊断有赖于证实吸收不良(大便脂肪定量,D-木糖吸收试验,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和小肠内菌群过度繁殖的存在。
健康者在上段小肠腔仅能培养到少量乳杆菌、肠球菌、革兰阳性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其主要原因为运动和胃酸,具体包括:①经口摄入的细菌绝大多数在胃内被胃酸杀灭;②小肠移行性复合运动(MMC)不断将肠内容物推向结肠;③回盲瓣的抗结肠内容物反流作用能防止含菌量高的结肠内容物反流入小肠;④肠黏膜免疫屏障,如分泌的免疫球蛋白之强大灭菌功能。当上述机制出现问题时,小肠就可能出现细菌“污染”,表现为大肠杆菌和厌氧菌的增多,厌氧菌释出胆酰脱酰胺酶,分解胆盐而使胶粒形成障碍,从而使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广泛细菌增殖时,消耗糖类及厌氧菌摄入维生素B12,还可发生维生素B12缺乏和糖类吸收不良。因此,能够造成细菌“污染”的异常情况均应引起重视,包括:
(一)小肠解剖结构异常
如B-Ⅱ式胃术后盲襻形成、小肠憩室、手术后粘连、胃空肠结肠瘘、回盲瓣抗倒流作用因结核、克罗恩病(CD)等破坏或因手术切除而消失等。
(二)小肠动力障碍
研究发现特发性肠梗阻、糖尿病、硬皮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可伴有肠道动力减弱甚或停滞,小肠转运速度、肠道食物推进速度减缓或停滞,细菌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过度生长,而大量生长的细菌及其产物亦可作用于肠道,进一步使MMC强度减弱、餐后MMC延迟,形成恶性循环。
(三)低胃酸症
正常人胃内细菌量少,当胃酸缺乏使胃内pH升高时,胃酸杀灭细菌的能力减弱,细菌易位进入小肠,就可引起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低胃酸多见于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患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就有研究发现部分服用抑酸药物H2受体阻滞剂或胃大部切除等低胃酸患者可出现小肠污染综合征,同时伴有CSBS临床症状,予庆大霉素160000U/d,连服10日,小肠污染综合征及相关临床症状基本消除。
(四)免疫缺陷状态
免疫缺陷状态和肝脏、胰腺疾病免疫球蛋白对肠道细菌亦有抑制作用,IgA为肠黏膜表面主要的免疫球蛋白,其分泌缺乏可导致肠道细菌过度增殖。对IgA、丙种球蛋白、选择性T细胞缺失的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研究发现,患者肠道渗透性增加,抑菌能力减弱,CSBS是此类患者的共有特征。
另外,肝炎、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患者胃肠神经、平滑肌、腺体的兴奋性发生改变,胃肠道的运动、分泌受到抑制,结肠内细菌上移并在小肠大量增殖,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和毒素,破坏正常肠黏膜屏障,导致黏膜组织损伤、绒毛结构减少、上皮细胞脱落;致使肠黏膜表面微环境发生改变、免疫防御机制受损,进一步加重小肠细菌“污染”。慢性胰腺炎或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患者,由于胰腺外分泌不足造成蛋白水解酶分泌减少,抑菌作用减弱,也可引起CSBS的发生。
CSBS的治疗包括微生态制剂、胃肠动力药物以及抗生素治疗等。本文重点讨论后两者。
(一)胃肠动力药
新型促动力药物琥珀酸普芦卡必利是目前第一个具有高选择性、高亲和力的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作用于肠壁肌肉,诱导肠的高幅推进性收缩,促进肠道蠕动;其无西沙必利的心脏毒作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轻中度腹泻、腹痛、恶心、头痛,通常在继续用药数日后消失。胃肠动力药治疗CABA的机制是,尽管其本身对肠黏膜并无直接保护作用,但可加快小肠转运时间,促进细菌和内毒素的排泄,进而改善肠黏膜屏障,提示促动力药可联合抗生素防治CSBS。
(二)抗生素
抗生素可杀灭或抑制小肠内“污染”的细菌,改善CSBS临床症状,并可逆转病理生理改变。因进行小肠细菌药物敏感试验较困难,通常按经验选择对需氧菌和厌氧菌都有效的药物,常用的药物有新霉素、甲硝唑、环丙沙星、多西环素、非吸收性抗生素利福昔明等。抗生素联合益生菌治疗CSBS效果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