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站长统计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the small intestine malabsorption syndrome

作者
李晓燕
概述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the small intestine malabsorption syndrome)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以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引起营养缺乏的临床综合征,亦称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由于患者多有腹泻,粪便稀薄而量多,且含有较多油脂,又称脂肪泻。

病因学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因很多,有多种分类方法,通常按病因及发病机制分为下列几类:

(一)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系小肠黏膜(吸收细胞)有某种缺陷或异常,影响营养物质经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转运。包括乳糜泻(coeliac disease)和热带口炎性乳糜泻(tropic sprue)等。

(二)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1.消化不良

胰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纤维囊肿、胰腺结石、原发性胰腺萎缩等;胆盐缺乏如肝实质弥漫性损害、胆道梗阻、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症、回肠切除、肠内细菌过度繁殖;肠黏膜酶缺乏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

2.吸收不良

小肠吸收面积不足,如小肠切除过多(短肠综合征)、胃结肠瘘、不适当的胃肠吻合术、空肠结肠瘘等;小肠黏膜病变如小肠炎症,包括感染性、放射性、药物性(新霉素、秋水仙素等);寄生虫病如贾第虫病、圆线虫病等;肠壁浸润病变如淋巴瘤、结核病、克罗恩病、Whipple病等;小肠运动障碍、动力过速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影响小肠吸收时间,动力过缓如假性小肠梗阻、系统性硬皮病,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淋巴血流障碍如淋巴发育不良、淋巴管梗阻(外伤、肿瘤、结核等)、血液循环障碍(门静脉高压症、充血性心力衰竭)。

病理学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理特点是小肠绒毛萎缩变平,镜检可清楚地观察到柳叶状的绒毛缩短,形态不规则,尖端变钝而互相融合,直至绒毛消失。表层杯状细胞减少,上皮下层有炎性细胞浸润和腺体增生。黏膜柱状上皮细胞变低平,胞浆有空泡,核大小不一,微绒毛模糊不清。在小儿乳糜泻患者肠腔有明显的扩张。

病理生理学

(一)小肠黏膜病变

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行,故小肠黏膜病变是造成吸收不良的重要原因。包括:①小肠黏膜有某种先天缺陷与异常,如热带口炎性腹泻、幼儿乳糜泻和非热带口炎性腹泻、乳糖酶缺乏症、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无β脂蛋白血症。②小肠黏膜广泛性病变,如小肠结核、克罗恩病、多发性憩室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胃肠炎、放射性小肠炎、小肠缺血及淀粉样变等。其机制主要是小肠绒毛受损害所致;小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如短肠综合征、淋巴管病变等,当小肠淋巴管发生阻塞或淤滞,淋巴液引流不畅时,可影响脂肪酸、甘油的吸收与运输,从而导致脂肪泻。

(二)肠道感染、细菌过度繁殖和小肠腔内食糜未完全消化和水解

肠道感染可使肠黏膜发生广泛性炎症和损伤而导致吸收不良。胆盐缺乏能影响脂肪的乳化,造成脂肪消化不全,乳糜微粒形成障碍易导致吸收不良,主要见于严重的肝脏病变、长期肝内外胆管梗阻、回肠切除术后等。

(三)药物与全身性疾病

新霉素、考来烯胺、氢氧化铝、口服避孕药、对氨基水杨酸、抗癌药、苯乙双胍(降糖灵)、酚酞等药有时可引起消化不良。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艾迪生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缩窄性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结节性多动脉炎、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均可导致吸收不良,其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四)其他

胃泌素瘤可因肠内的高酸度环境而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导致脂肪吸收不良;小肠假性梗阻、原发性小肠运动过缓等可使小肠动力障碍而引起吸收不良。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一)粪脂肪检查

1.苏丹Ⅲ染色镜检

正常时粪中不出现脂肪滴,如>10滴/高倍视野,示脂肪吸收不良。

2.粪脂定量

正常<6g/24h,>6g/24h,可诊断吸收不良综合征。

每日摄入含脂肪试验餐。脂肪量每天70g以上,连续6天,收集后72小时(第4~6天)粪便测定脂肪含量,计算吸收率:脂肪吸收率=摄入脂肪(后3天)-粪脂(后3天)/(摄入脂肪)×100%。> 95%为正常值,< 95%为脂肪吸收障碍。

(二)D-木糖吸收试验

D-木糖(D-xylose)为一种戊糖,口服后不经消化酶分解直接经空肠黏膜吸收,不在体内代谢,从肾排出。如肾功能正常,测定尿内D-木糖排出量可反映小肠吸收功能。方法为空腹口服D-木糖5g,收集5小时尿,测定尿中D-木糖。正常值:>1125g(25%),110~112g为可疑,<110g(20%)为异常。

(三)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反映回肠吸收功能,先注射维生素B12 1000μg,使体内饱和,口服标记60Co维生素B12 2μg,收集48小时尿,测定60Co量。正常值:>8%~10%,2%~7%为中度吸收不良,<2%重度吸收不良。多用于检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四)BT-PABA(又称胰功肽)试验

苯甲酰-L酪氨酸-对氨苯甲酸(BT-PABA)口服后,在小肠经糜蛋白酸酶分解,游离的对氨苯甲酸易被小肠吸收,经肾排出,收集6小时尿测定其排出量,可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正常值:55%~75%。

(五)X线钡餐检查

可了解小肠分泌与运动功能及有关病变,如肠管扩张、狭窄、黏膜皱襞改变、憩室、瘘管等。

(六)小肠黏膜活检

可通过空肠镜检查或小肠黏膜活检器钳取空肠黏膜活组织检查,也可通过结肠镜逆行插入回肠末端取回肠黏膜组织检查,诊断价值很大。根据临床表现可疑吸收不良综合征者,先作粪便脂肪及X线钡餐造影检查,确定吸收不良存在,进一步检查寻找吸收不良的病因,制订治疗计划,观察疗效和验证诊断。

治疗

诊断明确者针对病因治疗,诊断不明确者积极进行对症治疗。补充各种营养物质,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紊乱,怀疑感染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

(一)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对成人乳糜泻不仅有明显的疗效,而且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绝大多数患者经去麦胶食物治疗后可收到良好效果,这是其他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中所没有的,少数患者需6~12个月的治疗方能奏效。去麦胶饮食也适用于治疗小儿乳糜泻,在腹泻或脂肪泻发生期,进食脂肪量应<40g/d。

(二)营养疗法

对本综合征应积极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包括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和静脉内高营养疗法如人体白蛋白、血浆、复方氨基酸等。针对性补充各种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K和叶酸,一般均以注射给药为宜,而且剂量要大。

(三)水和电解质补充

对重症腹泻病例补充水和电解质甚为重要,如补钾、钠、氯、钙等。有缺铁性贫血者应肌注补充铁剂,如山梨醇铁或右旋糖酐铁。

(四)抗生素的应用

应用抗生素治疗热带口炎性腹泻疗效显著,此点不同于成人或小儿乳糜泻,宜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氨苄西林、卡那霉素及林可霉素。有人推荐四环素1g/d口服与叶酸10mg/d联合治疗,可获奇效。临床症状迅速缓解,腹泻与口炎消失,食欲改善,体重增加,疗程为6个月或更长。另外,肠道感染与细菌过度繁殖所致的小肠吸收不良、Whipple病,应用以上抗生素治疗亦有较好疗效,抗生素治疗为其主要疗法。

(五)激素应用

激素治疗重症成人乳糜泻病例有惊人的疗效,能改善小肠吸收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六)其他

腹泻频繁者可给解痉剂或氯帕胺(氯哌酰胺)以减少腹泻次数;调整饮食,静脉补充营养、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如静脉滴注脂肪乳、白蛋白等,必要时输血浆或全血。

来源
胃肠病学,第1版,978-7-117-21093-5
上一篇:Brunner腺腺瘤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