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比较少见,发病率约占全部胃肠道的恶性肿瘤的0.3%,但近年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可能由良性息肉恶变或溃疡、憩室恶变发展而来。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好发部位为十二指肠降部,其中乳头区最多,其次为乳头上区和乳头下区,而球部、水平部及升部很少见。十二指肠癌内镜下表现为病变局部出现不规则隆起,也可呈菜花状、结节状等,黏膜组织明显增粗、糜烂,组织较脆,极易出血,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或向周围组织浸润,黏膜皱襞变粗、变平、紊乱或消失,肠壁痉挛或蠕动减弱、消失。病灶也可为溃疡,一般较大,底部较深,上覆污浊厚苔,多数患者可伴有溃疡出血,当病灶浸润至肠腔全层或肠管四周时,可形成肠腔狭窄或梗阻,导致内镜不能通过或通过困难。内镜下可分为4型,即息肉型、溃疡型、环状型以及弥漫浸润型,其中以息肉型和溃疡型多见。息肉型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梗阻,溃疡型往往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环状型往往早期便会有梗阻症状,而弥漫浸润型可导致肠管的弥漫性狭窄。见图1。

A

B
图1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
超声内镜可清楚地显示肠壁各层结构及肿瘤侵犯深度,还能观察病变肠段外周有无淋巴结肿大情况。十二指肠腺癌表现为低回声,呈浸润性生长,可以取代正常的肠壁四层结构;也可以形成黏膜层缺损、不规则或中断等现象,使黏膜结构部分或全部消失;周围可见淋巴结肿大,也可侵犯周围脏器,特别是胰腺。
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介入治疗、放疗以及生物治疗等。手术方式与病变所在部位和病理有关。对瘤体小而早期的十二指肠远侧部肿瘤,可行十二指肠部分切除,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对肿瘤已侵犯到乳头区,应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化疗药物的选择需要有病理分型作为依据。腺癌对化疗药物属于低度敏感,主要药物有氟尿嘧啶、铂类抗癌药等,具体方案可参考胃肠癌的化疗。对于不能手术者化疗可减缓肿瘤生长,起到减瘤目的。一般不主张放疗,这是因为腺癌对放疗不敏感,而正常小肠黏膜对放射线却非常敏感,放射反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