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duodenal stromal tumor
十二指肠间质瘤指发生于小肠肌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的间叶源性肿瘤。
1.内镜检查
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或降部,间质细胞瘤多为单发,偶见多发。瘤体一般较大,表面一般光滑,黏膜层完好,无充血水肿,呈现黏膜下肿物特点。瘤体质地坚韧,一般呈半球形,有一定的活动度,常形成桥形皱襞。当肿瘤生长过快或瘤体过大时,肿瘤顶部中央出现黏膜上皮溃破形成溃疡。溃疡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和糜烂,严重者可见溃疡面渗血和出血。瘤体过大或溃疡病灶也可引起十二指肠肠腔梗阻,导致内镜不能通过或通过困难。见图1。

A
A.十二指肠间质瘤内镜下表现

B
B.十二指肠间质瘤CT表现(平扫)

C
C.十二指肠间质瘤CT表现(冠状面)
图1 十二指肠间质瘤
2.超声内镜表现
对内镜下考虑诊断为间质细胞瘤,应行超声内镜检查,观察病变的起源,有利于本病确诊。同时可将间质细胞瘤分为腔内型、壁内型、腔外型和腔内外型,对能否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超声内镜下的声像图特征为起源于第4层的低回声病灶,常呈梭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内部回声均匀。
3.病理学检查
本病瘤体大多起源于固有肌层,少数可由黏膜肌层或血管平滑肌发生而来。发生在黏膜肌层的向肠腔内生长,发生在浆膜下层的可向肠腔外生长,发生在肌层的则可向两个方向生长。肿瘤组织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CD117呈阳性表达。由于胃肠间质瘤即使是恶性病变其异型性也可不明显,因此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主要根据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及肿瘤浸润转移情况。良性间质瘤瘤体一般小于2.5cm,无坏死,无液化坏死,核分裂计数小于5/50HPF(高倍视野)。肿瘤大于2.5cm,出血组织坏死,核分裂计数大于5/50HPF(高倍视野),或核出现明显的异型性,一般考虑为恶性间质瘤。
所有间质瘤都可被看作低度恶性、有复发和转移的可能,对肿瘤体积较小的患者,可暂不处理,但必须临床进行随访观察。对肿瘤体积较大,临床症状较明显者,可行积极治疗。
1.内镜治疗
若直径<2cm的腔内型黏膜下肿瘤,可试行内镜下摘除术。具体方式有:①高频电切法和圈套器大块活检法(与息肉摘除相同),适用于腔内型较小的间质细胞瘤;②內镜下直接剥离黏膜下肿瘤;③通过隧道技术行肿瘤切除术。对胃外压迫性病变,腔外型、较大壁内型或混合型间质细胞瘤或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宜行内镜下治疗。
2.外科手术治疗
对腔外型、壁内型或混合型,瘤体直径>2cm的间质细胞瘤患者,可行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