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胃、十二指肠良性肿瘤
胃、十二指肠良性肿瘤
概述

胃良性肿瘤少见,只占胃肿瘤的1%~5%。十二指肠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少见,占所有小肠肿瘤的9.9%~29.8%,良、恶性比例为1∶2.6~1∶6.8。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本身虽属良性,但部分肿瘤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有的本身就介于良、恶性之间,甚至在镜下均难于鉴别,有的肿瘤生长的位置与胆、胰系统有密切关系。胃、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按其发生组织的不同可分为两类:来自黏膜的上皮组织,包括息肉或腺瘤;来自胃、十二指肠壁的间叶组织,包括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以及神经、血管瘤等,以息肉和平滑肌瘤比较多见,约占全部胃、十二指肠肿瘤的40%。

类型

一、息肉

胃、十二指肠息肉是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十二指肠腔内的隆起性良性病变。目前,由于高分辨率内镜的普及应用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胃、十二指肠息肉的病变检出率已有明显的提高,其发病率占所有良性病变的5%~10%。根据息肉的组织学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型息肉和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根据有蒂或无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日本的山田将胃内隆起性病变按其形态的不同,不论其性质将其分为四型,Ⅰ型:隆起的起势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境界;Ⅱ型:隆起的起势部有明确的境界;Ⅲ型:隆起的起势部略小,形成亚蒂;Ⅳ型:隆起的起势部有明显的蒂部。胃息肉直径较小,多为单发,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常见于胃窦及胃体,大部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以Ⅰ和Ⅱ型为主。

(一)分型

1.胃底腺息肉

又称为Elster腺囊肿,根据临床病理可分为两类:散发性胃底腺息肉和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关的息肉。散发性胃底腺息肉多是由于β链蛋白基因激活突变引起,一般<10个。散发性胃底腺息肉中异型增生灶发生率<1%。胃底腺息肉与萎缩性胃炎无密切相关,且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也较低。有个案报道提示Hp感染对胃底腺息肉的发展有抑制作用,使息肉减小或消失,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胃底腺息肉常见于发生APC基因突变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在这些患者中,息肉表现是多样的,可遍布胃内,大约25%~41%可发生异型增生。内镜下散发性胃底腺息肉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相关的胃底腺息肉没有很好的区别方法,但异型增生灶更多见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相关的胃底腺息肉中。

2.增生性息肉

直径多<2cm,可无蒂或有蒂,大概占所有上皮性息肉的30%~93%,可在胃窦单发,也可以在胃内多发。该息肉是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组成,偶可观察到有丝分裂象和细胞的异形增生。这类息肉的形成与慢性炎症、Hp相关的慢性胃炎、恶性贫血、邻近溃疡或胃肠吻合口的活动性或化学性胃炎密切相关。内镜切除前,高达80%的增生性息肉在根除Hp后可好转。增生性息肉的癌变率很低,极少部分癌变系通过腺瘤样增生或继发性肠化生、异形增生发展而来。

3.腺瘤性息肉

是真性肿瘤,发病率占上皮性息肉的3%~26%,胃窦部多见,多为单发,组织学上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管状腺瘤。这类息肉在存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胃内发生率增高,与Hp感染无明显关系。直径>2cm的腺瘤性息肉易发生癌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达28.5%~40%,而管状腺瘤则在5%左右,癌变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4.错构瘤性息肉

比较少见,主要包括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和Cowden病。幼年性息肉多见于胃窦,多为单发,无癌变倾向。组织学上,由大小不等的增生腺体及富于血管与炎性细胞浸润的纤维间质组成。多发的息肉多与幼年性息肉病同时存在。PJS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表现为黏膜、皮肤色素斑和胃肠道息肉。显微镜下,可见正常成熟的黏膜呈不规则生长,黏液细胞增生,腺窝呈囊性扩张,平滑肌纤维束从黏膜肌层向表层放射状分割正常胃腺体。PJS发生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通常是由错构瘤发展成腺瘤最终变为恶性肿瘤。Cowden病为全身多脏器的化生性与错构性病变,部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全身表现多样、性质各异。诊断主要依靠全消化道息肉病、皮肤表面丘疹或口腔黏膜乳头状瘤,肢端角化症或掌角化症确立。

5.家族性息肉病综合征

主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和幼年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不经治疗几乎100%进展成大肠癌。FAP患者中30%~100%存在胃息肉,多发于胃窦,大部分息肉为良性胃底腺息肉,只有5%为胃腺瘤性息肉。50%~90%FAP患者存在十二指肠腺瘤和壶腹部腺瘤,多数为恶性的,为行预防性结肠切除术后患者的最主要死因。幼年性息肉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息肉发生于胃的所有部位,以胃窦部数量最多而且体积最大,伴有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X线

息肉可由X线诊断,显示为圆形半透明的充盈缺损,如息肉有蒂时,此充盈缺损的阴影可以移动。该法对诊断胃息肉有一定价值,但其发现率低于胃镜,适用于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

2.胃镜

无论是腺瘤性息肉还是增生性息肉,胃镜下的活组织检查是判定息肉性质和类型的最常用诊断方法。对于微小息肉,内镜下息肉切除并回收标本送检病理诊断最可靠;较大的胃息肉多是肿瘤样病变,钳夹活检可作为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依据组织学结果决定进一步诊疗方法。有些息肉恶变早期病灶小、浅,很少浸润,而胃镜下取材有局限性,不能反映全部息肉状态而易漏诊。对于大息肉,镜下切除有困难者需手术治疗。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内镜治疗

随着内镜技术及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内镜治疗已经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只要患者没有内镜检查的禁忌,大多数息肉均可以经内镜下进行治疗。传统的内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微波灼除法、激光法、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氩离子凝固术、冷冻法、射频法、酒精注射法等均可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对于较大的息肉,也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进行切除。

2.抗Hp治疗

近年研究表明,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去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患者息肉完全消退。

3.手术治疗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传统的手术切除主要用于内镜下无法切除的较大息肉及恶性浸润性病变。

作者
黄庆文;任建林
来源
胃肠病学,第1版,978-7-117-21093-5
上一篇:非静脉曲张性胃肠出血 下一篇:息肉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