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verrucous gastritis
中文别名 :痘疹状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
疣状胃炎(verrucous gastritis,VG)又称痘疮样胃炎(gastritis varioliformis),1947年由Moutier 和Cor ner 首先报道。疣状胃炎是一类具有特殊病理表现的胃炎,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近年研究发现,其有癌变倾向,故引起临床上的广泛关注。
部分资料推测,VG 的发生可能与胃黏膜的变态反应有关。Andre等对12例VG患者的胃黏膜的免疫状况进行研究,发现黏膜IgE 细胞占炎症细胞的11%,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对照组的检出率。5例患者给于色甘酸钠口服1月后,临床症状及内镜表现减轻,局部黏膜IgE 细胞降至4%。
VG伴消化性溃疡较常见,因此有研究认为,VG 与消化性溃疡可能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即黏膜‐粘液屏障功能的下降和/或胃酸分泌增加。
近年H﹒pylori与VG 的关系备受重视。国内外研究均发现,VG 患者胃黏膜糜烂表面H﹒pylori 的检出率为72%~89%,经抗H﹒pylori 治疗后,胃镜下黏膜表现及炎症细胞的浸润明显改善。这些结果提示H﹒pylori感染与VG 的发生密切相关。
病理学分型
1.肉眼分型
(1)胃炎型:在胃窦至胃体下部可见黏膜肥厚、糜烂,但无颗粒样或息肉样隆起,组织学主要为幽门腺增生。
(2)隆起型:以各种形态的隆起性病变为主,病变与周围黏膜分界清楚,高度一般为0.2cm,直径0.5cm左右。可单发,但常为多发,最多可达数十个。隆起的形态有4 种:①章鱼足型:病变中央有糜烂而微凹,周围稍隆起,似痘疹样,排列成行,似章鱼足样;②球型:常被作为无蒂息肉来对待;③蛇型:病灶融合,蜿蜒似蛇型;④棍棒形:病灶隆起似棍棒样。
2.组织学分型
(1)幽门腺型:幽门腺增生并有黏膜肌的平滑肌束向上分插和包绕腺体,分隔成团。
(2)胃底腺型:可见胃固有腺消失,小凹上皮明显增生,并有小囊泡形成。在糜烂复发时可见炎性渗出物、坏死灶,伴上皮再生和未分化型上皮化生。
在病变的发展过程中,Lambert 等将本病分为3 期:①Afta期:病变中心糜烂面覆盖血痂,有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②活动期:病灶中央有边界清楚的、小的白色或棕色壁龛,周围黏膜有红色晕圈。③愈合期:圆形病灶表面有凹陷,略发红,隆起部分与周围黏膜色泽一致。
内镜及手术切除标本的观察发现,VG 主要发生在胃窦部,国内报道可达80%,其次是胃窦部及胃体下部,也可单独发生在胃体或弥漫于全胃。国外报道发生于胃体或弥漫于全胃者相对较多。Lam bert 根据病灶的分布将VG 分为胃窦型和弥漫型。
部分VG 还伴有其他上消化道疾患,其中以伴发十二指肠溃疡者最多,国内文献报道为8.3%~33.6%,其次为胃溃疡(4.4%~13.6%)、复合性溃疡(4.3%~5.6%)等。
本病与目前已知的,如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等原因都无关,较早研究认为是过敏机制。自然病程较长,有的几个月消退,有的持续多年。无有效治疗,有症状的可按溃疡病治疗,也有用激素和抗过敏药治疗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