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念珠菌性食管炎
念珠菌性食管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monilial esophagitis

作者
王红
概述

念珠菌性食管炎(monilial esophagitis)是由于真菌(白色念珠菌)侵入食管粘膜所引起的一种伪膜性炎症。是食管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任何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病。所有的感染都能在活检或由于其他原因进行的内镜检查中发现,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因畏食导致体重下降。

病因学

念珠菌存在于正常人体的皮肤和粘膜,当机体全身和局部抵抗力降低或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使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时,念珠菌便会大量生长而致病。因此,念珠菌食管炎多见于:①肿瘤患者,尤其是晚期肿瘤,并接受放射治疗或抗肿瘤药物治疗者;②长期接受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治疗者;③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④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有明显糜烂或溃疡者。⑤艾滋病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

流行病学

念珠菌性食管炎自1956年Amdren报道以来国内外文献均有不少报告。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器官移植和慢性衰竭患者日益增多,同时也由于内镜检查的应用及诊断水平的提高,食管念珠菌感染屡有报告,尤其是艾滋病、食管癌合并念珠菌性食管炎颇为常见。但本病的发病率尚不明了,因为许多感染而无症状的患者未做内镜检查。有症状的念珠菌性食管炎发病率在艾滋病、白血病、淋巴瘤(特别是化疗后)以及一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患者中是很高的(艾滋病约占50%),而在一般的以胃肠病为主诉就诊患者中发病率低于5%。在器官移植的患者中有症状的念珠菌性食管炎发病率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于这些患者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同时又采取了有效的措施预防真菌感染,比如念珠菌性食管炎发病率在肾移植患者中为2.2%,心脏移植为0,骨髓移植为10.9%。

病理学

受累的食管粘膜表现为独立的白斑,或呈点片状、弥漫性白色伪膜所覆盖。伪膜中含有纤维蛋白,坏死组织碎屑和念珠菌的菌丝体。伪膜剥脱后则呈现出充血的粘膜面,有时表现为局限而隆起的溃疡,表面为白膜所覆盖。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化验

血常规可发现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减少。

2.X线钡餐造影

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食管钡餐造影正常并不能排除念珠菌性食管炎。X线钡餐表现为食管蠕动减弱或弥漫性痉挛。食管粘膜粗乱、不规则或呈颗粒状,宛如钡剂内混有多数微小气泡。在晚期病例,粘膜呈现结节状,使钡柱外观如卵石样,颇似食管静脉曲张。有时可显示溃疡之龛影。在慢性病例中,食管炎症向管壁深层发展,可以造成节段性狭窄,甚至酷似食管癌。

3.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确定炎症的最好方法。食管粘膜呈现充血、水肿、触之易出血,粘膜表面有多数片状或弥漫性白色伪膜,擦掉伪膜可显示糜烂面与出血,有时可见溃疡。通过内镜可以做涂片,在显微镜下找真菌或做真菌培养。粘膜活检可见粘膜表面及固有层内有真菌芽胞和菌丝、炎性肉芽肿。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一般支持与对症治疗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适当给予输血、血浆或白细胞,酌情选用提高机体免疫药物。

2.原发病的治疗

如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防治急慢性并发症。对反流性食管炎,可选用粘膜保护药和抑酸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类固醇激素。

3.抗真菌药物治疗

(1)制霉菌素:若患者同时有口腔念珠菌病,可先用制霉菌素溶液含漱,然后咽下。每次50万~100万U,每日3~4次。通常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一般24~48小时吞咽疼痛和咽下困难即可消失,疗程7~10日。如症状未消失则需延长治疗时间。为提高治疗效果,可用0.5%甲基纤维素加入制霉菌素溶液中,增加其粘滞性,使药物长时间粘附于食管壁和病变处。对于严重的感染者,应采取口服酮康唑或氟康唑的系统疗法。

(2)酮康唑(ketoconazole):每日200mg口服,10日为1疗程。

(3)氟康唑(fluconazole)和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均为广谱抗真菌药物。尤其适用于系统性念珠菌感染。两种药物均每日100mg~200mg,口服,10~15日为1疗程。

来源
胃肠病学,第1版,978-7-117-21093-5
消化系疾病治疗学,第1版,978-7-117-06878-7
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第1版,978-7-117-10616-0
下一篇:巨细胞病毒食管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