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别名 :神经精神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各系统的常见自身免疫病,是由于遗传、内分泌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机体免疫失调引起的慢性炎性疾病。中国人患病率约为21.4/10万,其中90%以上是女性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约有半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称为神经精神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
SLE导致的神经损伤原因较为复杂。首先,不同种族的发病率不同,提示有种族遗传性,而且有家族发病集中趋势,尤其是同胞姐妹和单卵双胞胎发病更多。其次,许多学者认为病毒感染与SLE相关,在部分患者体内发现抗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及EB病毒抗体,同时血清中干扰素水平增高,但还没有在SLE患者体内分离出这些病毒。由于SLE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又多为育龄妇女,妊娠和分娩可以加重或诱发SLE发病,提示本病可能与内分泌有关。紫外线照射损伤皮肤可使皮肤细胞核内DNA成为抗原,刺激产生抗核抗体损伤皮肤,产生炎症反应。有些药物也可使核蛋白和DNA变性,造成免疫反应,停药后症状也有所好转。
目前较为公认的机制是免疫介导损伤。免疫介导SLE神经损伤的主要机制有:
1.抗体对神经细胞的直接损伤
在患者体内可以检测出多种自身抗体,例如:抗神经元抗体、抗神经胶质细胞抗体、抗淋巴细胞抗体,这些抗体可以直接杀伤神经组织。但是有些患者的短暂性和慢性神经症状用抗体直接杀伤神经细胞无法解释,可能存在神经细胞表面的膜蛋白抗体,这些抗体只是影响了细胞功能,而没有使神经细胞溶解坏死,因而在临床上引起精神症状和癫痫发作。
2.抗体对脑血管的损伤
在该病患者内皮细胞膜磷脂上查到抗心磷脂抗体,可造成内皮损伤,进一步导致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栓。抗内皮细胞抗体还有单核细胞趋化作用,使单核细胞浸润于血管壁内,破坏血管壁和促进动脉硬化形成。
3.抗体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抗磷脂抗体表面带有正电荷,与带有负电荷的磷脂结合影响凝血机制;也可以通过β2-糖蛋白Ⅰ发挥促血栓形成的作用;还可以与磷脂竞争性结合,延长磷脂依赖的凝血过程,如Ⅹ因子的激活和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化。
4.抗原-抗体对脉络膜和血-脑屏障的损伤
抗原-抗体复合物对脉络膜和血-脑屏障造成损伤,可使抗体进入脑组织。
SLE神经系统病理改变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脑损害可以弥漫全脑,主要有新旧不一的微梗死、出血,也可有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但比较少见。脑血管广泛受累,以小血管病变为主,可表现为透明样变、血管内皮增生,也可出现血管炎性改变,此种改变多发生在大脑皮质及脑干。白质还可以出现脱髓鞘改变。周围神经主要以多灶性不对称的脱髓鞘改变为主,滋养神经的小血管病变也可导致轴索改变。
1.血清免疫学
首先免疫方面检查符合SLE的诊断,血清中一些抗体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关系,例如抗淋巴细胞抗体与认知障碍有关,抗核蛋白P抗体与神经症有关,抗心磷脂抗体与脑梗死、舞蹈病和脊髓炎有关。
2.脑脊液
35%的患者压力升高,一般为轻度升高,但也有高达400mmH2O以上者;74%的患者有蛋白升高,多在0.51~2.92g/L;18%的患者可伴有白细胞轻度升高,每微升几个到几十个,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糖和氯化物多正常,个别报道糖降低。此外还可查到抗神经元或淋巴细胞的IgG抗体,半数患者出现寡克隆带。CSF中C4补体和糖的含量降低常提示活动性狼疮性脑病。
3.影像学
SLE脑病的CT、MRI表现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脱髓鞘样改变:CT表现为片状低密度灶,以脑白质为主,MRI示大脑、小脑半球的深部白质、基底核或脑干区长T1、长T2信号,病灶多发,呈条状、斑片状,无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②大片脑梗死:单发或多发;③腔隙性脑梗死;④脑出血;⑤脑炎性改变:MRI示脑实质内片状长T1、长T2信号,邻近脑回肿胀;⑥脑萎缩: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伴有梗死灶。虽然MRI的表现没有特征性,但在发病24小时内有典型的长T1、长T2信号,应用激素后迅速消退均提示SLE脑病的存在。
4.脑电图
目前并没有特异性脑电图提示SLE脑病,但是脑电图的异常可反映发病早期的脑功能异常,对早期诊断、疗效观察以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意义。①轻度异常:主要表现为α波,较多散在或短至中程H波节律活动,以额、中央、颞区多见。②中度异常:主要表现为基本频率减慢,以H波及D波活动为背景,少量α波,呈长程阵发性、持续性、弥漫性出现。③重度异常:弥漫性非节律性δ波或θ波发放。弥漫性损害,EEG多表现轻度异常,此类病变与自身抗体免疫损伤有关,激素治疗效果较好。局限性损害者,EEG多表现中重度异常。
5.肌电图
累及周围神经患者可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个别显示轴索损害的改变。
1.一般治疗
应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本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随访和咨询,不断调整治疗方案。目前没有很好的根治方法,应向患者讲清楚要树立与疾病长期斗争的信念。尽量避免一些诱发因素,例如尽量避免紫外线照射,避免感染、精神刺激,注意休息,妊娠和生育也会加重病情。慎用普鲁卡因胺、肼屈嗪等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加重SLE。尤其应注意尽量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
2.神经科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例如癫痫可应用抗癫痫药物,高凝状态可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循环药物,周围神经病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B族维生素,舞蹈病可用氟哌啶醇治疗,颅内压增高可使用降低颅内压药物等。无菌性脑膜炎可以用激素治疗。近来研究发现β-七叶皂苷钠有激素样作用,既可以抗脑水肿又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对SLE应该较为合适,但是该药易出现静脉炎,患者注射部位易出现疼痛。
3.SLE治疗
SLE主要治疗方法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治疗或两者合用。目前激素应用方法比较普遍的是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然后给予地塞米松或泼尼松治疗。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静脉注射,甲氨蝶呤鞘内注射等治疗。应注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和继发感染。
本病预后不良,晚期出现多器官衰竭,特别是肾衰竭,也可以死于癫痫、大面积脑梗死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