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diabeticmyelopathy
糖尿病性脊髓病(diabeticmyelopathy)是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少见类型,约占糖尿病的0.2%。糖尿病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国糖尿病协会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全国糖尿病患者约1亿人。近年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糖尿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4%~5%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神经系统损伤,可发生于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以及脑、脊髓、自主神经系统和肌肉等,临床以周围神经病变及脑部病变为主,脊髓病变较少见。
糖尿病性脊髓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一般认为由代谢障碍及缺血所致,可能与年龄、自身免疫反应、维生素缺乏等因素有关。
代谢障碍学说认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减少,长期高血糖状态引起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代谢紊乱,干扰神经组织正常能量代谢,导致结构及功能改变。高血糖激活醛糖还原酶,将神经组织多余葡萄糖还原为醇,使神经组织多元醇含量增高,山梨醇聚集使神经组织处于高渗状态,引起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及节段性脱髓鞘。血糖浓度高使葡萄糖竞争性抑制神经组织摄取肌醇,影响膜信息传递。蛋白质及脂类代谢异常引起神经组织如膜及髓鞘蛋白合成障碍,导致神经传导障碍。
缺血学说认为,糖尿病导致微血管病变可见于所有的脏器,高血糖使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长期过度收缩、痉挛,使神经内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透明变性、脂质及脂蛋白沉积、血管壁中层肌细胞增生和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导致管腔狭窄及血流受阻,对血管活性物质反应性降低,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引起脊髓缺血缺氧性改变、神经营养障碍及变性等。
新发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神经病变所占比例为2%~10%,而作为糖尿病的长期并发症,神经病变所占比例约为30%。据报道,在一组糖尿病患者队列中约60%的神经系统损害为外周感觉运动神经病,糖尿病肌萎缩为8%。目前糖尿病性脊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较为缺乏,有学者报道,糖尿病脊髓病变在糖尿病中约占0.2%~1.5%。
主要病理改变是脊髓营养血管和脊髓病变,血管腔变窄、玻璃样变性、内膜下糖蛋白沉积及动脉阻塞,毛细血管内膜增厚,基膜增生,血小板聚集及纤维素沉积等。脊髓后索损害为主,表现轴突肿胀和变性,可见脊髓片状脱髓鞘及脊髓微栓塞,胶原纤维增生,前角细胞变性和消失,由脂肪组织代替。
糖尿病性脊髓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脊髓本身病变及营养神经的小血管病变。尸体解剖发现糖尿病性脊髓病患者的脊髓组织存在广泛软化灶,伴有糖原沉积。神经原纤维尼氏体溶解,前角细胞变性、消失,由脂肪组织替代。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改变,轴突肿胀、变性、消失。脊髓组织血管内膜增厚、基膜增生、血管腔变窄等。而且神经膜内血管基膜增厚同脱髓鞘纤维密度具有显著相关性,这表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尿糖增高,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糖耐量试验异常。CSF糖含量增高,蛋白轻度增高,细胞数正常。
2.EMG检查出现失神经改变,如肌束颤动、正相电位及巨大电位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动作电位波幅减低,以及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等。
积极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和纠正酮症酸中毒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措施,可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采用饮食、运动等综合治疗。可长期大剂量应用神经营养药、B族维生素及血管活性药等,如三磷腺苷(ATP)、三磷酸胞苷(CTP)和肌苷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以及肌醇、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神经节苷脂(GM1)等,疗效尚待确定。可用活血化瘀药如复方丹参,血管扩张药如前列腺素(PGE1)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等改善脊髓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