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作者
陈彪
概述

遗传性疾病(genetic disease)是由于遗传物质异常或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在遗传性疾病中约80%累及神经系统,其中以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者称为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神经系统遗传病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及线粒体病。本文着重论述的是神经系统单基因遗传病。我国神经系统单基因遗传病患病率约为109.3/10万,报道较多的疾病有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遗传性共济失调、脊肌萎缩症、结节性硬化症等。神经系统遗传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绝大多数在小儿或青少年期起病,具有家族性和终生性特点。不少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致残、致畸及致愚率很高,危害极大,治疗困难。在研究、诊断和治疗遗传性疾病时,临床核心问题主要包括该疾病是否具有家族遗传性、家庭中再发风险率是多少、发病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大小以及预防或延缓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医学伦理问题密切贯穿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等过程,如产前和症状前诊断、基因诊断和治疗等,应给予高度关注。

病因及发病机制

根据受累基因结构的改变方式、所影响的部位以及基因所表达蛋白改变形式等,将目前已明确的神经系统遗传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归类为

1.三核苷酸重复扩增 

为三核苷酸重复扩增导致减数分裂复制不稳定,基因表达产物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如Huntington病、部分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脆性X综合征和Kennedy综合征等。

2.离子通道病(channopathies) 

离子通道病是由编码离子通道蛋白亚基的基因突变,导致钙、钠、钾和氯通道功能改变所致的疾病。如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部分遗传性共济失调、良性新生儿家族性惊厥和原发性癫痫等。

3.遗传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orders) 

遗传代谢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酶活性降低或缺乏,使有机酸、糖、脂肪、电解质、激素等物质正常代谢过程不能完成,如代谢终末产物缺乏、底物蓄积、中间代谢产物增加,形成额外产物在体内蓄积,引起毒性作用所致。如糖原病、脂类代谢病、粘多糖病、糖蛋白病等。

4.异常蛋白产物沉积 

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sor protein,APP)基因突变所致的淀粉样斑块在神经元细胞外沉积与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有关。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基因突变,使该蛋白在神经元胞质内积聚形成路易小体(Lewy bodies)与家族性帕金森病有关。

5.金属离子转运障碍 

Menkes病和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均为铜离子转运代谢障碍性疾病,由P类ATP酶的金属转运蛋白家族中不同基因突变,使铜离子在不同组织器官中沉积或缺乏而引起神经功能缺陷。

分类

根据受累的遗传物质不同,神经系统遗传病主要分为四大类,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和线粒体病。

1.单基因病(monogenic disease)

是单个基因发生碱基替代、插入、缺失、重复或动态突变引起的疾病,呈孟德尔式的单基因遗传。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常见的Huntington病、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腓骨肌萎缩症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肝豆状核变性、脊肌萎缩症等;X连锁隐性遗传,如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等;X连锁显性遗传较少见。

2.多基因病(polygenic disease)

是多个基因的累加效应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也称多因子病。癫痫、偏头痛、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多基因病。大多数多基因病呈散发,仅有一少部分(5%~10%)呈单基因方式遗传,如家族性帕金森病和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

3.染色体病(chromosomal disorder)

是由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所致的疾病。染色体异常可以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如先天愚型患者体细胞中多了一个21号染色体。

4.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disease)

是由线粒体DNA发生变异所致的疾病,为母系遗传,包括线粒体肌病、线粒体脑肌病等。

症状和体征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防治

目前大部分神经系统遗传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疗效多不满意。因此,通过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流产等措施防止患儿出生及预防遗传病的发生是最根本的措施。

此类疾病治疗原则包括:针对遗传缺陷采取替代疗法、对症治疗、康复和手术矫正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神经营养和保护性治疗延缓疾病的进展。值得重视的是,针对那些发病较晚、饮食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神经遗传病临床前患者,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使症状减轻或缓解,乃至延缓疾病的发生。如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用铜的螯合剂青霉胺治疗促进体内铜排除;苯丙酮尿症患儿用低苯丙氨酸奶粉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治疗等。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正处在试验阶段,有望通过替换、增补或校正缺陷基因,达到治愈遗传病的目的。

来源
神经病学,第7版,978-7-117-17126-7
上一篇:线粒体肌病及线粒体脑肌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