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pinal arachnoiditis
脊髓蛛网膜炎 (spinal arachnoiditis)是脊髓蛛网膜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蛛网膜增厚,并与脊髓和/或脊神经根粘连,导致的脊髓和(或)脊神经根的功能障碍性疾病。
脊髓蛛网膜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隐匿发病的疾病,感染 (如梅毒、结核、葡萄球菌等)、脊柱外伤和脊髓手术引起的创面出血、渗出和粘连,鞘内注射药物或脊髓造影所用的碘油刺激均可引起脊髓蛛网膜炎。遗传因素在发病过程中也起了一大的作用,瘢痕体质、纤溶缺陷者易患脊髓蛛网膜炎。病变蛛网膜呈乳白色、混浊、不规则增厚,或为瘢痕组织,可与脊髓、软脊膜、神经根和血管粘连。偶尔蛛网膜粘连后形成囊肿,压迫脊髓。
目前神经内科医师极少用 “脊髓蛛网膜炎”这个诊断,因为绝大多数脊髓蛛网膜炎都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脊柱或脊髓外伤后、结核、细菌等感染后、脊髓蛛网下腔注射药物后,临床医师多诊断原发病,如脊柱或脊髓外伤、结核性脊髓炎、细菌性脊髓炎等,而将继发于原发病的脊髓蛛网膜的炎性病变看作是原发病的并发症,不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疾病。文献报道的原发性脊髓蛛网膜炎极其罕见。
1.感染性
可原发于脊柱结核、硬膜外脓肿和脑膜炎等,也可继发于流感、伤寒、产褥感染等。
2.外伤性
脊髓损伤、反复腰穿等,可产生脊髓、软脊膜、蛛网膜和硬脊膜不同程度的撕裂、出血,导致蛛网膜增厚与脊髓粘连或形成囊肿。
3.化学性
鞘内注射药物或脊髓造影所用的碘油刺激所致。
4.其他
如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椎间盘突出、脊柱先天畸形等。
病变以胸、腰段多见。蛛网膜呈乳白色、混浊、不规则增厚,或为瘢痕组织,可与脊髓、软脊膜、神经根和血管发生粘连并伴有血管增生。仅累及1~2个节段为局限性;多个节段呈散在分布为弥漫型;如粘连累及增厚的蛛网膜形成囊肿则为囊肿型。
1.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初压较低,弥漫型和囊肿型可导致椎管完全阻塞。脑脊液呈淡黄色,淋巴细胞数接近正常而蛋白显著增高,甚至脑脊液流出后可自动凝固,呈Froin征。
2.椎管造影
可见椎管腔呈不规则狭窄,碘油呈点滴状或串珠状分布,囊肿型则表现为杯口状缺损。
3.MRI
能明确囊肿性质、部位、大小,并能了解病灶对周围重要组织的损害情况。
1.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是关键,如感染引起的用抗感染治疗,结核引起的用抗结核治疗,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引起的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但对因治疗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大部分患者只能缓解或减轻疼痛等。
2.脊髓直流电刺激
对长期疼痛、其他处理无效的患者,采用脊髓直流电刺激 (direct spinal cord stimulation,DCS)是另一种可能有效的选择。局部麻醉下,将两个临时电极置于脊髓疼痛节段的皮下,给予5~7天的电刺激。如疼痛有缓解,应行椎板部分切除术,给予永久性电极和电刺激器,如疼痛不缓解,移走临时电极。有报道表明,患者疼痛平均缓解率为50%。
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脊髓蛛网膜炎的最后治疗方法,因为手术会引起创伤,进一步加重脊髓蛛网膜炎。手术包括微创松解术 (microsurgical lysis)和椎板切除术 (laminectomy),随访4年的一个报道表明手术治疗的缓解率达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