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蠕虫蚴移行症
蠕虫蚴移行症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larva migrans

作者
阮冰
概述

蠕虫蚴移行症(larva migrans)是指一些动物蠕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和寄生时所致的一类疾病。人是动物蠕虫生活史中的一种特殊的中间宿主,称为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transport host)。这些幼虫在人体内大多发育受阻,不能发育为成虫,即使偶可发育为成虫亦无繁殖能力。在其移行过程中,可使被侵犯的组织产生特殊的局部病变,出现炎症、肉芽肿,同时使被寄生的宿主出现比较明显而持久的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热、高球蛋白血症等变态反应现象。

根据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大体上可把蠕虫蚴移行症分为两大类:皮肤蠕虫蚴移行症(cutaneous larva migrans,CLM)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s,VLM)。皮肤蠕虫蚴移行症大多经皮肤感染,蠕虫蚴长期在皮肤组织中移行,所表现的症状也以皮肤损害为主,可出现缓慢地弯曲前进的线状红色疹,称匐行疹(creeping eruption)。内脏蠕虫蚴移行症是指动物蠕虫经口感染,在小肠孵出蠕虫蚴,入侵某些脏器并在其中移行而引起局部组织损害及全身症状。

病原学

(一)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体

能引起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体种类甚多,以巴西钩口线虫(Ancylostoma braziliense)的幼虫最为常见,此外,狭头弯口线虫、羊仰口线虫、牛仰口线虫、管形钩口线虫、类圆线虫、重翼吸虫、犬钩口线虫、棘颚口线虫等的感染性幼虫也可引起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尚有寄生街兽类或家畜的吸血尾蚴,如鸟毕吸虫、小毕吸虫、毛毕吸虫、巨毕吸虫和东毕吸虫的尾蚴也会引起人类皮炎。

(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体

能引起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体主要有三大类:动物线虫、绦虫和吸虫。

1.动物线虫

以犬弓首线虫(Toxocara canis)为代表,这是最初在人体内被确认的病原体。此外,猪弓首线虫、猫弓首线虫、犬恶丝虫、小兔唇蛔线虫、海异尖线虫及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等线虫的幼虫也可引起内脏蠕虫蚴移行症。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引起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主要表现为嗜酸性脑膜脑炎。幼虫存在于脑、脊髓及眼前房等组织中。人因食用了未煮熟的中间宿主,如陆生或淡水生螺类、蜗牛等而被感染;也有报道通过食用淡水虾、蟹、蝲蛄等甲壳动物及蛙、蟾蜍等而被感染。本病主要见于我国、东南亚及太平洋岛屿。

动物钩虫,如犬钩口线虫的幼虫,可侵入所有哺乳动物,甚至蟑螂。幼虫侵入这些作为其转续宿主的动物(如小白鼠)体内后,可长期寄生在肌肉组织中,当被犬、猫等吞食后,便可继续发育为成虫。此种幼虫侵入人体除可引起匐行疹外,还曾在眼前房中见到。有人认为由某些动物钩虫引起的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皮肤症状可自行消退,但这并不意味着幼虫已死亡,而是移行入深部组织,特别是进入肺脏引起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可出现肺部症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在痰中发现幼虫。

2.绦虫

绦虫中的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的裂头蚴(第Ⅲ期幼虫)具有较强的游走性,不仅引起皮肤蠕虫蚴移行症,亦可引起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已有不少病例被认为是因饮用含原尾蚴的剑水蚤的生水,或因生食含裂头蚴的转续宿主(鸟类、兽类)或第二中间宿主(蛙、蛇)而感染。裂头蚴可在人体的许多器官组织中发现,但在体表较为多见。本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南方各省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已有较多曼氏迭宫裂头蚴病的病例报道。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病例极为少见。

3.吸虫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在我国分布甚广,以童虫在体内各脏器间游走为主要特点。从中间宿主螺类中逸出的叉尾蚴钻入蝌蚪体内发育为中尾蚴,当蝌蚪成为蛙时,中尾蚴并不发育,可转入小哺乳动物体内寄生,后者为其转续宿主。这些含中尾蚴的动物一旦被犬、猫等终宿主吞食后,中尾蚴便可发育为成虫。人若感染中尾蚴,也像蛙及小哺乳动物等转续宿主那样,中尾蚴游离在组织中而不发育为成虫。

发病机制

某些寄生虫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感染期幼虫如进入适宜的宿主体内便进一步发育为成虫;但如进入某些非适宜的宿主体内则处在停滞发育状态,这种停滞发育状态的虫体一旦有机会转入适宜的宿主体内,又可进一步发育为成虫,故这种停滞发育状态的幼虫称为等待期(waiting stage)幼虫,而含有等待期幼虫寄生的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或等待宿主(waiting host)。这种寄生现象称为转续寄生(paratenesis)。通过转续宿主传播寄生虫病的方式称转续传播(paratenic transfer),这是某些寄生虫病的另一种感染途径。感染期幼虫被人吞食后,在人体内的寄生情况与在猪、鼠等动物体内相似,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可在人体内长期移行,造成损害,出现蠕虫蚴移行症。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一)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的治疗

对线虫类引起广泛皮肤损害者,口服噻苯达唑(thiabendazole),25mg/kg,每天2次,连服5天,间隔2天后再服5天。亦可50mg/kg,每天2次,连服3天,间隔3天,再服1~2疗程。局部使用噻苯达唑也很有效,该药能进入皮肤,对幼虫直接发挥作用,如用2%噻苯达唑于90%二甲亚砜中涂擦患处;或用噻苯达唑100mg/ml的混悬液涂布于皮肤上,再涂一层1%地塞米松油膏,上覆聚乙烯薄膜封闭。也有用0.5g噻苯达唑于5g凡士林中,涂布5天。钩虫蚴性皮炎可试用左旋咪唑涂肤剂。

匐行疹可采用透热疗法或冷冻疗法,还可用液氮、氯乙烷或二氧化碳霜局部喷雾,以杀死幼虫。普通皮损仅需止痒、消炎、抗过敏等对症治疗,继发感染可用抗菌药物。

对于由动物血吸虫尾蚴引起的皮肤蠕虫蚴移行症,应杀灭水体中的螺类和入水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涂擦防护药或穿戴防护衣裤等)。应用吡喹酮(praziquantel)每天20mg/kg,连服3~4天,治疗各种吸虫引起的皮肤蠕虫蚴移行症,可获较好疗效。由斯氏狸殖吸虫蚴和裂头蚴等扁形蠕虫蚴引起的皮下包块型损害,可手术摘除并结合药物治疗。

(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治疗

以病原治疗为主。常用于杀灭吸虫类、绦虫类蠕虫蚴的药物是吡喹酮;常用于杀灭线虫类蠕虫蚴是阿苯达唑(albendazole)。阿苯达唑对犬弓首线虫病、猫弓首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海异尖线虫病、颚口线虫病等都有疗效,每天20mg/kg,分2~3次口服,一疗程为15天。必要时可于间隔2~4周后重复治疗。疗程中应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颅内压增高等。绦虫、吸虫类蠕虫蚴移行症的治疗可选用吡喹酮,剂量为每次20~25mg/kg,每天3次口服,连服3天(裂头蚴病)或5天(斯氏狸殖吸虫病),必要时可于间隔2~4周后重复治疗。

预防

蠕虫蚴移行症所涉及的病原寄生虫的适宜宿主,大多是与人有较密切关系的家养动物(犬、猫、猪、牛、羊等)及野生动物(鼠、狐、虎、豹等),人们由于生产及生活的多种活动而受感染。犬弓首线虫病多见于西方国家喜欢饲养犬、猫的儿童和妇女。钩虫蚴性皮炎及尾蚴性皮炎除常见于生产者外,还好发于赴浴场避暑或旅游区度假及进行野营活动者。又如因开发山区、林区或湖区,人们有较多机会吃到可作为寄生虫转续宿主的鱼、虾、蟹、蛙、蛇、螺、鸟禽及兽类等而被感染。因此,预防蠕虫蚴移行症的发生,应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应提高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了解这些病原寄生虫的感染方式及预防措施,改善居住条件及卫生设施,不吃生螺、虾,不喝生水,生熟餐具分开使用,以免污染。同时,要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识别和治疗这类疾病。

来源
传染病学,第9版,978-7-117-26666-6
传染病学(第9版),第9版,978-7-117-26666-6
下一篇:朊粒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