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绦虫病(intestinal cestodiasis)是由寄生于人体小肠中的各种绦虫(cestode,tapeworm)所引起的一类肠道寄生虫病。其中以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和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最为常见。人多因进食含活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而被感染。
绦虫属扁平动物门的绦虫纲(Class cestode),寄生于人体的绦虫属于多节绦虫亚纲中的圆叶目(Cyclophyllidae)和假叶目(Pseudophyllidea)。绦虫雌雄同体,人是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短膜壳绦虫的终宿主。在我国最常见的是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其次为膜壳绦虫。
猪或牛带绦虫成虫为乳白色,扁长如带状,分为头节、颈节、体节三部分。头节为其吸附器,上有四个吸盘,猪带绦虫头节上还有两排小钩,颈节为其生长部分,体节分为未成熟、成熟和妊娠三种节片。猪带绦虫成虫长2~4m,牛带绦虫为4~8m。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部,头节多固定于十二指肠或空肠,妊娠节片内充满虫卵,可随粪便一同排出,中间宿主猪或牛吞食后,虫卵在十二指肠内经消化液作用24~72小时后孵出六钩蚴(oncosphere),六钩蚴钻破肠壁,随淋巴、血液散布至全身,主要在骨骼肌内经60~72天发育成囊尾蚴(cysticerci)。含囊尾蚴的猪肉俗称“米猪肉”。人进食含活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后,囊尾蚴在体内经10~12周发育为成虫。人体也可成为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误食其虫卵后,可患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猪带绦虫与牛带绦虫生活史相同。猪带绦虫在人体内可存活25年以上。牛带绦虫可达30~60年以上。
短膜壳绦虫成虫体长约数十至数百毫米,寄生于人体小肠内,无须中间宿主,虫卵从粪便中排出后即具有传染性,可致人与人之间传播,也可引起人体内源性自身感染。虫卵被吞入后经2~4周发育成熟,成虫寿命2~3个月。
(一)传染源
感染猪或牛带绦虫病的患者是该病的传染源。从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分别使猪或牛感染而患囊尾蚴病,鼠是短膜壳绦虫的保虫宿主,也是短膜绦虫病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人进食生的或未熟的含活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而感染,或因生尝肉馅、生肉,吃火锅肉片、未熟透烤肉而感染。生、熟食炊具不分也可致熟食被污染活囊尾蚴而使人感染。短膜壳绦虫可因手或饮食污染而传播。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猪或牛带绦虫病以青壮年居多,男多于女,短膜壳绦虫病多见于儿童。
(四)流行情况
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分布较广,猪带绦虫病散发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地方性流行仅见于云南;牛带绦虫病于西南各省及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均有地方性流行;短膜壳绦虫病主要见于华北和东北地区。肠绦虫病有家庭聚集现象。
猪带绦虫头节具有小钩,对肠黏膜损伤较重,甚至可穿透肠壁引起腹膜炎。成虫移行可致异位寄生。牛带绦虫仅以吸盘吸附于小肠黏膜上,吸盘可压迫并损伤肠黏膜,局部有轻度亚急性炎症反应。多条绦虫寄生偶可因虫体结团造成部分性肠梗阻。短膜壳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其头节吸盘、小钩及体表的微毛对肠黏膜均有明显损伤,成虫可致肠黏膜坏死、出血、浅表溃疡,幼虫可致肠微绒毛肿胀引起小肠吸收与运动功能障碍,本病可致反复自身感染,故感染严重。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血嗜酸性粒细胞可轻度增高,多出现在病程早期。
(二)虫卵检查
粪便或肛门拭子监测阳性率较低,不能鉴别虫种。
(三)妊娠节片检查
采用压片法检查绦虫妊娠节片内子宫的分支数目及形状可鉴别虫种,猪带绦虫为7~13个,呈树枝状,牛带绦虫为15~30个,呈对分支状。
(四)头节检查
驱虫治疗后24小时后,留取全部粪便检查头节可帮助考核疗效和鉴别虫种,头节被驱出表明治疗彻底,据头节形状及小钩有无可区分虫种。
(五)免疫学检查
用虫体匀浆或虫体蛋白质作抗原进行皮内试验、环状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乳胶凝集试验可检测出体内抗体,阳性率为73.7%~99.2%;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检测宿主粪便中特异性抗原,敏感性达100%,且具有高度特异性,与蛔虫、钩虫和鞭虫无交叉反应。
(六)分子生物学检查
DNA-DNA斑点印迹法可用于检测绦虫卵,近年来,聚合酶链反应(PCR)可扩增粪便中虫卵或虫体的种特异性DNA序列,用于检测人体内的猪或牛带绦虫成虫。近年来,新发展的环状介导等温DNA扩增(LAMP)技术是一种新的核酸扩增方法,它能够高特异性、高效、快速地进行虫卵或虫体核酸的扩增,大大提高了特异性与敏感性。
目前治疗肠绦虫病的药物较多,主要为驱虫治疗,疗效多显著,可痊愈。
1.吡喹酮(praziquantel)
是广谱驱虫药物,对各种绦虫病疗效均好,为首选药物。猪或牛带绦虫病剂量为15~20mg/kg,短膜壳绦虫按25mg/kg,清晨空腹顿服,有效率在95%以上。其杀虫机制主要是损伤破坏虫体皮层表面细胞,使其体表膜对钙离子通透性增高,引起虫体肌肉麻痹与痉挛,颈部表皮损伤,进而破溃死亡。不良反应轻,如头晕、腹痛、恶心等,停药后自行缓解。
2.苯咪唑类
能抑制绦虫摄取葡萄糖,使虫体内源性糖原耗竭,导致能量不足,虫体死亡而随肠蠕动从粪便排出。甲苯达唑(mebendazole),又称甲苯咪唑,剂量为每次300mg,每天2次,疗程3天,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阿苯达唑(albendazole)疗效优于甲苯达唑,剂量为每天8mg/kg,疗程3天,不良反应轻。但动物实验表明该类药有致畸作用,故孕妇不宜使用。
3.氯硝柳胺(niclosamide)
即灭绦灵,抑制绦虫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直接口服不易吸收,成人清晨空腹1次口服2g,儿童1g,嚼碎后小量开水送服用。孕早期妇女禁用。
(一)控制传染源
在流行区开展普查普治,对绦虫病患者进行早期和彻底驱虫治疗,加强人粪管理,防止猪牛感染。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严格进行肉类检疫,禁止带囊尾蚴的肉类上市。改变生食肉类的不良习惯,生熟砧板、厨具应分开。在绦虫病地方性流行区,可对猪和牛采用氯硝柳胺进行预防性治疗,化学预防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