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人无形体病
人无形体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中文别名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无形体病

作者
牛俊奇
英文缩写
HGA
概述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也称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全身性疾病,以头痛、肌痛、全血细胞减少和血清转氨酶升高为主要表现,是经蜱传播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本病在我国是新发传染病。2006年,我国在安徽省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该病的临床症状是非特异性的,虽然通常表现为轻症,但如果误诊、误治或在免疫抑制的患者,可能会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结果。

病原学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是引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原,属于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曾被命名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osis,HE)”,后来的系统发育学研究发现,应该将其单独列为无形体科、无形体属中的一新种,于2003年命名为人粒细胞无形体。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为革兰染色阴性专性细胞内寄生菌;菌体呈球形、卵圆形、梭标形等多形性,菌体平均长度为0.2~1.0μm。无形体感染中性粒细胞后,以膜包裹的包涵体形式生存和繁殖,用Giemsa法染色,其包涵体在胞质内被染成紫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呈桑葚状,每个包涵体含有数个到数十个菌体,多见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早期的血涂片中。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储存宿主有白足鼠(peromyscus leucopus)、野鼠类(clethri dnomysgapperi)等。在欧洲,发现红鹿、牛、羊等可持续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动物宿主持续感染是病原体维持自然循环的基本条件。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美国的部分地区及欧洲大多数国家中,有蜱类存在的地区,往往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比较高。国外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硬蜱属的某些种(如肩突硬蜱、篦子硬蜱等)。我国曾在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等地的全沟硬蜱中检测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除了全沟硬蜱群外,在森林革蜱,嗜群血蜱,草原革蜱中均扩增出人粒细胞无形体16S rRNA基因序列。

(二)传播途径

无形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主要有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后再叮咬人,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此外,直接接触危重患者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也会导致本病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至于病后或隐性感染后可否获得免疫力,目前还不完全清楚。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危重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呼吸道分泌物等的人员,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

(四)地理分布和发病季节特点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主要分布在欧美国家,但在中东和亚洲也有该病的存在。该病的地理分布与莱姆病的地区分布相似,在我国莱姆病的流行区亦应关注此病。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夏季蜱活动频繁的月份5~10月为发病高峰。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及生化检查

(1)外周血常规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严重者呈进行性减少,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其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

(2)尿常规

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3)合并脏器损害的患者

肝、肾功能异常;心肌酶谱升高;肝功转氨酶轻度升高,少数患者出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和血糖升高。部分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升高。可有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氯、低钙等。

2.血清及病原学检测

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前,血标本可通过涂片检测、PCR、用HL6.细胞进行培养来检测人粒细胞无形体。

在血涂片中发现中性粒细胞内的特征性桑葚状包涵体是最快速的诊断方法,但这样的包涵体通常数量少且有时不存在。

最敏感的诊断方法是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仅检测急性期的血清是不够敏感的)。对已经接受抗菌治疗的患者血清检测是诊断的唯一方法。

粒细胞无形体抗原免疫组化染色不是一个常用的诊断方法。

全血或血细胞标本PCR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核酸。

细胞培养分离到病原体。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病原治疗。

所有怀疑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且有症状的患者应该用抗生素治疗,避免出现并发症。抗生素治疗应早期进行。

1.多西环素

为首选药物。成人口服:每次100mg,1天2次,疗程10天。对重症患者可考虑静脉给药。10天疗程的方案也适用于儿童,但为减少多西环素对儿童的毒性,建议儿童剂量为:4mg/(kg·d),分两次(最大剂量为每次100mg)口服(对不能口服的患儿采取静脉给药)。8岁以上儿童采用10天的疗程即可。对于病情严重小于8岁的不伴有莱姆病的儿童可缩短疗程为4~5天(即发热缓解后3天)。采用短疗程治疗的儿童应密切观察,确保临床和实验室异常的恢复。

使用多西环素超过48小时发热仍持续,可考虑排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或同时感染其他疾病。

2.利福平

对多西环素过敏、妊娠、小于8岁的儿童轻症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多西环素不是最佳选择,可选用利福平口服,成人每次300mg,每天2次,儿童10mg/kg,每天2次(最大剂量为每次300mg)。疗程7~10天。

对于血清粒细胞无形体抗体阳性但无症状的个体不建议进行病原治疗。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可能会加重病情并增强疾病的传染性。对中毒症状明显的重症患者,在使用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1.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

2.发现蜱叮咬后尽快除去蜱。

3.媒介与宿主动物的控制。

4.患者的管理 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应进行消毒处理。一般不需要对患者实施隔离。

来源
传染病学,第9版,978-7-117-26666-6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