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属密螺旋体科(Treponemataceae),密螺旋体属(Treponema)。可分为母婴垂直传播的胎传梅毒(先天梅毒)和后天获得性梅毒。除了性接触及母婴垂直传播,梅毒也可通过输血传播。近三十年来,梅毒等性病的发生率在中国逐年上升,特别是国内外男男同性恋者的增多,TP合并HIV感染日益普遍,对合并感染的检测及治疗,应予以特别关注。
(一)梅毒螺旋体的基因组结构
1998年完成的梅素螺旋体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其基因组大小约1.14Mb,由1 138 006个碱基对组成的环状DNA链组成,编码1 041个开放阅读框。TP基因组编码22种膜抗原和36种鞭毛蛋白,包括特异性耐热的多糖抗原复合性、特异性不耐热蛋白及非特异性心磷脂抗原和类脂抗原等。
(二)梅毒螺旋体的生活周期
1905年由法国生物学家Hoffmann和Schandim等率先从一例TP患者的硬下疳及附近肿大的淋巴结组织中发现梅毒螺旋体。TP长约 5~15μm,直径约0.1~0.2μm,两端尖直,其他部分细长,有6~14个弯曲而规则的螺旋。电镜下 TP分外膜(outer membrane,OM)、胞质微丝(cytoplasmic filaments,CF)、圆柱状菌体包括细胞壁、胞质膜、胞质及周质鞭毛(periplasmic flagella,PF)这四部分。 TP具致病性,在自然环境中仅感染人类,人是梅毒唯一的传播源。TP在体内适宜环境下进行横断分裂方式繁殖,其躯干分裂为长短两部分,增代时间为30~33小时。TP生活周期可分颗粒期、球形体期及螺旋体期,与致病周期、潜伏发作、宿主免疫力及病程相关。TP的致病毒性,主要与其表面似荚膜样的主要组成物质黏多糖和黏多糖酶有关。毒性强的TP菌株,其黏多糖酶活性亦高,使得TP更好地吸附宿主细胞,TP需要在有黏多糖的组织中才能附着、存活、繁殖并致病。由于黏多糖是人体组织和血管支架的重要组分,受到TP黏多糖酶的分解,组织受到损伤破坏,从而引起血管塌陷,血液供应受到阻障,造成血管炎症、坏死及溃疡等病变。TP是一种古老的病原体,侵袭和隐蔽性强。当皮肤及黏膜的微小破损处接触到10个梅毒螺旋体就可被感染。感染发生时,TP必须黏附在上皮细胞表面,纤维蛋白原和层黏蛋白在TP黏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旦到达皮下,TP就会在局部繁殖并开始通过淋巴和血液扩散。梅毒螺旋体通过由鞭毛旋转产生的前后波状驱动“停停走走”,渗透细胞外基质和细胞间连接,并借助TP基因组编码的蛋白水解酶辅助感染人体。侵入人体的TP可感染任何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的临床病理反应及症状。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中,多达40%的人出现TP穿透血脑屏障,这可能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病理基础。
梅毒发病率很高,2019年梅毒发患者数为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病种的第3位,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共报告梅毒535 819例与2018年报告的494 867例相比增长了8.27%。由此可见,梅毒的流行形势十分严峻。
(一)治疗
梅毒治疗的一般原则是及早发现,及时正规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要求剂量足够,疗程规则;不规则治疗可增加复发风险及促使晚期梅毒损害提前发生;治疗后要经过足够时间的追踪观察;所有梅毒患者均应做HIV咨询和检测;患者所有性伴侣应同时进行检查和相应治疗。
1.早期梅毒
包括一期、二期梅毒及病期在2年以内的隐性梅毒,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1~2次;或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d肌内注射,连续15天。替代方案:头孢曲松0.5~1g,每日1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连续1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用多西环素100mg,每日2次连服15天。由于梅毒螺旋体的耐药性,不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
2.晚期梅毒
三期皮肤、黏膜、骨骼梅毒,晚期隐性梅毒或不能确定病期的隐性梅毒及二期复发梅毒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为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或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d肌内注射,连续20天为1个疗程,也可考虑给第2个疗程,疗程间停药2周。对青霉素过敏者用多西环素100mg每日2次,连服30天。
(二)预防
梅毒与艾滋病均属于性传播疾病,同时可经血液和母婴传播。故梅毒的预防可参照艾滋病预防方法。献血人群必须经过梅毒抗体筛查,减少输血传播风险;血液制品冷藏96小时后输注可减少梅毒经输血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