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输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输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作者
杨天楹;阎石
概述

是输血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在输血或血液制品后几分钟至1~22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每输1U血约有0.5%的发生反应率,特别是反复多次输血者及经产妇。

原因

1.热原

包括任何可以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如蛋白质、死细菌、细菌产物等,常为超滤性、可溶性、耐热性,为多糖或脂多糖类。存在于输血用具、制剂及蒸馏水中,随着血液及制品进入人体内引起反应。过去发生率可高达30%以上,现采用无热原技术配制血液保存液,和一次性采血器和输血器,使因热原引起的输血反应已经几乎消失。

2.免疫反应

多次输注随机供者的全血或白细胞或血小板,受血者逐渐产生同种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包括输白细胞或血小板时,可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同种免疫反应。其中主要是HLA抗体引起,而抗血小板抗体引起者小于10%。

经产妇供血者的血浆内可能有白细胞凝集素;多次输血的患者白细胞凝集素阳性率高,输血发热反应率亦高。白细胞凝集素与白细胞作用后可激活补体,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引起颜面潮红;白细胞破坏后可释放内源性热原物质导致发热。

发热反应主要是由于吞噬细胞,粒细胞或淋巴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IL- 1β、IL-6及TNFα。IL- 1为一种内源性热原,可能刺激下丘脑的热调节中心而导致发热。其他如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s)也可能引起发热反应。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发热反应出现后应立即处理,首先要除外输血引起的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反应,要进一步验证血型与交叉配血等;还要考虑有无药物反应或感染性疾病,做血培养包括所输血液的细菌培养等。反应发生时应立即暂停输血,密切观察病情。寒战时给予保暖、镇静剂,发热时可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出血患者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类退热药。

预防

一般在血液制品中加地塞米松(氟美松)等并不能完全防止发热反应。最好是输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在采血或输血时用尼龙过滤网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可预防因白细胞凝集素和白细胞抗体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此外,宜采用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选择白细胞相合的供血者;或用粒细胞免疫荧光结合试验检测粒细胞特异性抗体;用淋巴细胞毒试验检测HLA抗体等。

来源
血液病学(下册),第2版,978-7-117-14335-6
上一篇:输血过敏反应 下一篇: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