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疾病为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仅次于转移性病变。恶性肿瘤与血栓栓塞疾病关系的研究最早见于一个多世纪前,1865年Amand Trousseau 报道癌症患者发生血栓是血液系统继发的特殊改变,表现为自发性血管内凝血。1878年Bil roth 发现在这类血栓中存在肿瘤细胞,从而认为与肿瘤转移有关。在尸检时一半以上的肿瘤患者可见到血栓栓塞的证据。在癌症猝死者中,肺动脉栓塞可高达45%~55%。除肺外,其他器官(胃、脾等)也可见多发性血小板栓子与纤维蛋白栓子,还可能出现多灶性脑组织栓塞性梗死。
肿瘤诱发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可概括为
1.肿瘤的直接作用:常见于肿瘤栓子、肿瘤性动脉瘤。
2.感染:分细菌性栓塞和感染性血管炎:①细菌性栓塞:在造血系统肿瘤中继发于败血症性栓塞常见。②感染性血管炎:肿瘤患者在并存真菌、结核、某些病毒感染时,易侵及动脉血管引起血管炎,形成脑梗死或脑出血。
3.血小板减少及凝血机制障碍。
4.医源性因素: 如脂肪栓塞及放疗、化疗过程中对血管及凝血机制的损伤。尽管不是所有的恶性肿瘤患者均伴发血栓性疾病,但高凝血状态普遍见于恶性肿瘤患者。血栓性高凝状态是恶性肿瘤细胞及其产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引起机体防御血栓形成的功能减低。有时血栓形成是癌症的早期症候。
恶性肿瘤引发高凝状态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多种可变因素的相互作用,打破了促凝与抗凝之间的平衡。肿瘤细胞可以直接激活凝血通路。有些肿瘤如乳腺癌、胰腺癌、肉瘤、腺癌、黑色素瘤、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尤其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均表达组织因子Ⅶ。组织因子是跨膜蛋白,它可以作用于Ⅶa 和因子Ⅹ。肿瘤产生的黏液素和半胱氨酸蛋白酶可直接激活因子Ⅹ。腺癌分泌的黏蛋白可以不经过酶的作用而直接使因子Ⅹ变成Ⅹa,所以腺癌发生血栓栓塞很多见。Pineo 等从黏蛋白中纯化出一种唾液酸,将此物质注射给兔引起与DIC 一致的血液学异常。这种物质可参与腺癌产生黏液引发血栓栓塞的过程。其他研究提示MHCⅡ类抗原DR 也有促凝活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是癌促凝物质,可直接活化Ⅹ因子而不依赖TF/Ⅶa 复合物的催化。它在结肠癌、乳腺癌、肺癌、肾癌、黑色素瘤等的浸出液中被发现。通过ELISA 法检测,在大约85%的肿瘤患者中升高。研究发现CP 的存在与疾病的活动密切相关。体外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早幼粒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发现CP 活性同时降低。肿瘤细胞的膜囊泡也为凝血因子的组装提供有利的磷脂表面。一些肿瘤细胞可合成V 因子或表达V 因子受体或二者均有,也能表达Ⅹa 的结合部位。
由于恶性肿瘤并发血栓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故血管造影、多普勒超声和CT 等特殊检查常因检查部位不明确而难以进行。因此凝血象检查是十分重要的。
90%以上的肿瘤患者出现凝血系统相关实验室检查的异常,远高于临床症状发生的几率。它包括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激活,以及内皮细胞的损伤,单核细胞的活化、血小板异常的相应表现。凝血系统异常表现为凝血酶原片段1+2(F1+2)、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D‐二聚体升高;纤溶系统异常表现在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因子(uPA)、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肽Bβ1‐42和/或Bβ15‐42、D‐二聚体升高、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增高。化疗期间多见vWF、凝血调节蛋白(TM)、t‐PA、PAI‐1 升高,说明出现内皮的损伤。
放免方法是敏感特异的检查,可用于上述多种因子的检测。
治疗恶性肿瘤相关的血栓栓塞疾病重在抗高凝状态,抗凝药物是治疗的首选。由于栓塞的高发生率,有人认为肿瘤患者一经发现就应抗凝预防治疗,不能抗凝的如为DVT患者可考虑使用弹力袜。对一些情况如手术后、化疗中、中心静脉插管患者应积极抗凝,应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若广泛的腹、盆腔手术者要求剂量加大。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抗血栓形成药物能减少进行手术或化疗的癌症病人的静脉血栓栓塞。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都可降低癌症切除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口服华法林同样也能使乳腺癌化疗期间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降低85%。因为低分子量肝素具有一种可预测的生物学活性,每日单独皮下给药后,其安全性比肝素要好,血小板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都较低,所以,低分子量肝素可能是一种理想的选择。葡糖胺聚糖是有效的抗凝新药。低分子肝素5000U/次,每日2~3次。化疗中用华法林1mg/d,共6周,保持INR1.3~1.9,可保证安全而有效。插管患者预防静脉血栓用低剂量华法林或肝素,肝素2500U/次,每日1次,共90天。急性期治疗用肝素使APTT 达到对照的1.5~2.5倍,或根据体重调整低分子肝素的用量。
溶栓药物很少应用,除非大的肺栓塞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或充分抗凝治疗后依然有血栓存在或为中心静脉插管血栓,否则应耐心等待抗凝治疗起效。肝素治疗后应口服抗凝药物维持,并注意出血倾向。在肿瘤进展快时,停用华法林极易出现血栓,故建议只要肿瘤存在,华法林可持续使用,维持INR2.0~3.0。在口服抗凝药过程中出现血栓可考虑开始用足量的肝素,后用大剂量的华法林。维持INR3.0~4.5。对大剂量华法林不耐受的患者可继续低分子肝素治疗。若患者预后差,应及早肝素治疗,肝素治疗失败,惟一选择是下腔静脉滤网的植入。抗凝治疗中出血的合并症较非肿瘤患者未见增多。
用抗血小板药物可影响纤维蛋白沉积和溶解,可选择阿司匹林。前列环素,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等可以抑制肿瘤细胞‐血小板‐内皮相互作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保护正常细胞免受肿瘤破坏,减少肿瘤转移。
Ancrod 是从蛇毒中提取的一种去纤维蛋白原的酶,已有人报道它可使乳腺癌、结肠癌与肺癌得到缓解。
抗血栓形成疗法除了能防治静脉血栓栓塞外,还可能对肿瘤生物学有影响。新的研究表明抗凝治疗可以延长生命、降低死亡率,因此抗凝治疗可能有抗癌活性,从而为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强效的体外诱变和基因转移技术已证实,干预凝血活化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方法。小的局限的肿瘤依然可以激活机体凝血活性,故一些肿瘤发现时尚处于早期,有可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