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药物诱发的血栓性疾病
药物诱发的血栓性疾病
概述

临床上许多药物可以引起血栓,由于应用这些药物导致的血栓,称为药物性血栓形成。有明确报道的能引起血栓病的药物并不多,药物性血栓形成与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时间、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均有关系。另外,某些药物导致的血栓形成在短期内不能表现出来,远期的危害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才可确定。

病因学

一、抗凝药物

(一)肝素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称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肝素引起的血栓,称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性血栓形成(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with thrombosis,HITT)。

(二)华法林

据报道,应用华法林的病人中约1%可能发生皮肤坏死,其中85%为女性。临床观察表明先天性或获得性蛋白C、蛋白S缺乏的病人更易发生小静脉和微静脉血栓,提示这些因子与应用华法林所致的血栓发生密切相关。

(三)噻氯匹啶

据日本报道,1998年10月~1999年7月期间,有11例有关噻氯匹啶引起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报道,其中2例死亡;1996年9月~1998年10月期间共有22例由该产品所致TTP的报道,包括6例死亡,而到2001年6月有关该产品副作用的报道已达394例。

二、促凝血作用的药物

(一)凝血酶原复合物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中含有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治疗血友病B、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和抗凝血因子Ⅷ抗体所致出血的病人有较好的效果,但血栓形成是该药主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治疗中血栓形成发生率最高可达30%,临床观察提示,以下高危病人更易发生血栓:①肝脏疾病;②外科手术病人;③大剂量PCC静注;④因子Ⅶ抑制物阳性。合用肝素可以减轻PCC致血栓的危险。

(二)抗纤溶药物

抗纤溶药物是一类抑制纤溶活性的药物,临床上多用于止血。主要有6‐氨基己酸(EACA)、止血环酸(AMCA)、止血芳酸(PAMBA)等氨基酸类化合物。这类药物止血作用和致血栓作用基于同一机制,即竞争或非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的活化,及抑制纤溶酶对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因子Ⅴ、Ⅶ、Ⅻ的水解作用。

三、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导致的血栓形成已引起广泛的重视。据报道,35岁以上服药者的血栓发生率,脑血栓增加9倍,外科手术后血栓增加6倍,心肌梗死增加4~5倍。口服避孕药能加速血液凝固而引起肺动脉栓塞症,局限性缺血性结肠炎、肠系膜和腹腔动脉及肝静脉血栓形成。

四、抗肿瘤药

(一)左旋天冬酰胺酶(L‐天冬酰胺酶)

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常用化疗药物。据报道,该药引起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约为1%~12%,可能与该药引起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等抗凝因子减少,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关。

(二)长春新碱

可导致心肌梗死,可能是大剂量长春新碱可使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及缺氧心肌发生改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其他还有白细胞介素‐2、6‐巯嘌呤等也可导致血栓形成。

五、抗生素类

(一)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长效制剂误注入血管内,可引起血管栓塞。冠状动脉栓塞可引起死亡,误注入动脉内可产生严重的栓塞,引起肢体或器官坏死。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造成的幻觉性意识模糊状态,常伴有明显的焦虑与运动性激动。可能由于直接注入血液中的青霉素引起多发性栓塞所致。但此反应为一时性,可静注阿米妥钠治疗。

(二)先锋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静脉注射先锋霉素药物常见为血栓性静脉炎,较新的制剂则较少发生。静注先锋霉素Ⅵ,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比先锋霉素Ⅰ号明显降低。静注先锋霉素Ⅴ,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先锋霉素Ⅰ为少,肌注时局部症状也轻。

(三)两性霉素

静脉注射两性霉素可导致血栓形成性静脉炎,以儿童比成人多见,因为静脉壁直接受刺激之故。也可产生严重过敏性血栓形成。为了减少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生:可用缓冲液、较细的小儿头皮针,应避免血管周围渗液,自远端静脉开始注射,药物浓度在0.1mg/ml以下,4~6小时输完,如已发生血栓形成性静脉炎,可在输液内加入肝素500~1000IU。

其他抗生素红霉素、链霉素、异烟肼(雷米封)、四环素族、万古霉素静脉给药都能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六、维生素类

(一)维生素K

心肌梗死及应用双香豆素治疗血栓形成的病人,给予大剂量维生素K时,可致复发。

(二)维生素D

有报道维生素D能诱发心肌梗死。

(三)维生素B12

可发生末梢血管血栓形成。有血栓形成性静脉炎的可能性,可使已有血栓形成因素的病人或用雌激素的病人发生血栓形成。

七、调血脂药

(一)氯贝丁酯(安妥明)

有研究表明氯贝丁酯可使心绞痛、间歇性跛行和肺栓塞的发生率升高。

(二)酚氟拉明

突然神志模糊、头痛、共济失调,可能是由于微血管栓塞而致脑供血不足。

八、镇静剂

氯丙嗪:在穴位注射或误注入动脉时可引起严重的动脉痉挛,导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造成肢体坏死。

九、麻醉药及其辅助药物

唛酚生(甲苯丙醇):骨骼肌松弛药,注入小静脉内可发生血栓形成。

十、降血压药

肼苯达嗪(肼屈嗪):可发生或加重心绞痛的发作。

十一、利尿药

噻嗪类: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罕有非闭塞性肠系膜梗死。长期大剂量给药,也可引起心肌梗死。

速尿:此药所致的低血容量及血液浓缩可造成小腿缺血及肠系膜梗死,仅限于老年人。

十二、H2受体阻断剂

甲氰咪胍:偶可发生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个别病例发生颈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及肺栓塞者。

十三、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流感疫苗:在试管内猪流感疫苗使人的血小板聚集,因此可增加心肌梗死的危险性。

十四、酶类及其他药物

米曲溶纤维蛋白酶:静注可致血栓形成。

木瓜蛋白酶和木瓜凝乳蛋白酶:可引起肺栓塞、血栓形成性静脉炎。

水解蛋白:易引起血栓形成性静脉炎。

十五、造影剂

血管造影时可伴发局部血管的并发症,如造影剂注入到血管壁内、动脉壁剥离、动脉血栓形成、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栓塞现象,甚至损害动脉内的粥样斑块,导致胆固醇性栓塞。任何血管损害对该血管所供应的器官或肢体都可导致严重的后果。骨内静脉造影可发生脂肪栓塞。淋巴和支气管造影时有一些注入的造影剂不可避免的到达肺内,几乎每一位病人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油性肺栓塞,同时也易发生脑栓塞,栓子也可到达视网膜。若肺部潴留造影剂,则增加脑的油性栓塞的危险性。

十六、静脉输液

静脉穿刺时的机械损伤及静脉内存在有异物(如微粒)是发生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及栓塞的直接原因。在血管内膜受损害的附近及注射剂或导管周围的血小板聚集是发生血栓形成的开始。应用一定的溶液(如高浓度的葡萄糖液)或在液体内加入任何有刺激性的药物或物质,可促进血栓形成性静脉炎的发生。低pH值溶液较易致血栓形成性静脉炎,而应用缓冲液或加入少量肝素可使发生率减少一半。但病人情况也起一定的关系,如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发生率较高。

血栓形成性静脉炎加上来自穿刺针、沿着穿刺针或导管及敷料的细菌污染,则出现阶梯样发展:血栓形成、栓塞、脓毒栓子、败血症。应用导管并连续保留几天的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发生率为30%~35%。如每天或隔天更换导管则可使发生率降低。发生血栓形成性静脉炎的决定因素包括导管的类型(塑料导管、导管的直径及单孔或多孔的)、输液时间的长短、液体的pH值、液体的类型及加入的物质,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所患的疾病等也有关。

十七、药物引起的血栓病的基本治疗原则

(一)早期监控

在治疗早期及时监控该类药物的用量,监控凝血指标,防止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指标过分缩短。防止药物的过量使用。

(二)停止用药

发现血栓形成应立即停用该药,尝试更换同类其他药物。

(三)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如对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进行干预治疗。

流行病学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报告,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占住院病人的3%~5%,有10%~20%的住院病人容易患药源性疾病,加上临床上大剂量用药、长期用药,多药联合治疗的情况愈来愈多药,药源性疾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药源性疾病除了发生在肝脏、肾脏、心脏、肺等重要脏器外,还可引起血液病。胃损伤、眼损害、耳损害、药疹、神经损害、致畸和性功能损害。

发病机制

(一)血管壁因素

血管壁的管腔表面由内皮细胞覆盖,内皮细胞调节着止血与血栓形成的平衡,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是防止血栓形成,维持血液在血管内的正常流动;而在止血过程中,血管壁的促凝机制参与了止血过程,有利于止血栓子的形成。当血管壁由于机械性(创伤、手术)、化学性(CO中毒、严重缺氧)、感染性(细菌、病毒)、代谢性(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酸中毒)、免疫性(过敏性血管炎、免疫复合物)、药物性(抗癌药、抗生素)以及物理性(灼伤、辐射)等因素引起损伤时,血管壁丧失了抗栓作用。同时,血管壁中存在的潜在促血栓形成机制产生了有利于血栓形成的变化。目前认为,血管壁有利于血栓形成的变化可通过下列机制产生:①血管收缩与痉挛;②促进血小板粘附与聚集;③纤溶活性减弱;④血管壁的促凝作用;⑤血管壁抗凝作用减弱。

(二)血液成分改变

1.血小板的改变

血小板是栓子中的主要组成成分。在血栓性疾病中,血细胞活化与血栓形成存在密切关系。血小板数量增多、外形变化以及其功能亢进时,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增高,释放反应增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增多,都是引起血栓形成的常见因素。

2.凝血因子异常

(1)凝血因子减少:凝血因子减少一般引起出血,但在少数情况下,因子Ⅻ和高相对分子质量激肽原(HMWK)缺乏,也可导致血栓形成。原因在于FⅫa可激活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K),K使HMWK转变成激肽,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因此Ⅻ和HMWK缺乏引起血栓的机制可能是纤溶内源激活系统减弱所致。

(2)凝血因子水平增高:个别凝血因子含量增多不一定引起血栓形成,单一的凝血因子少量被激活,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如血流缓慢)才能引起血栓形成。若多个凝血因子含量增多及(或)大量凝血因子被激活,则易引起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原增高和因子Ⅻ活性增高,在心肌梗死等血栓性疾病中有重要意义。

(3)凝血因子结构异常:如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因子Ⅷ分子异常,都伴有反复的血栓形成。

(4)凝血因子被激活:组织损伤如大手术、外伤时,组织因子进入血循环,通过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促进血液凝固。

3.抗凝因子缺乏、减少或结构异常

生理性抗凝蛋白减少或分子结构异常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抗凝血酶缺乏或分子结构异常(遗传性AT缺陷症)、蛋白C减少或分子结构异常(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蛋白S减少(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均可引起血栓形成,它们包括在易栓症内。

4.纤溶活性减低

纤溶活性减低易发生血栓形成。如纤溶酶原缺乏或分子结构异常(遗传性纤溶酶原缺陷症)、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障碍(遗传性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异常症)、纤溶抑制物(α2抗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增高,均可使纤溶活性减低,因而易引起血栓形成。异常纤维蛋白原对凝血酶的反应性较差,它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对纤溶酶很不敏感,所以有些类型异常的纤维蛋白原血症也可引起血栓形成,它们也包括在易栓症内。此外,抗纤溶剂(如止血环酸)剂量过大,应用时间过长,有时也会诱发血栓形成。

5.其他血细胞的作用

白细胞与红细胞在血栓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白细胞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

(1)白细胞:白细胞通过下列机制参与血栓形成:①白细胞的粘附作用:在正常动脉和静脉内白细胞并不粘附在血管壁上,若血管壁受损,白细胞易粘附在血管壁上。白细胞与纤维蛋白相互作用后释放溶酶体酶,损伤内皮或释放促凝成分,促进血栓形成;②白细胞的移行作用:当血流淤滞时,白细胞的移行作用使局部血管内皮损伤,内皮下成分暴露有利于血栓形成;③白细胞合成凝血因子:白细胞在未受刺激时不产生凝血活性,但在受到一些物质刺激时,单核‐巨噬细胞可合成和释放数种凝血因子,如Ⅱ、Ⅴ、Ⅹ和Ⅶ等,有利于血栓形成。

(2)红细胞:通过下列机制参与血栓形成:①红细胞聚集;②全血粘度增高;③促进血细胞粘附、聚集和释放。

(三)血流因素

1.血流缓慢、停滞与涡流

(1)血流缓慢或停滞:被激活的凝血因子不能被循环血液稀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这些凝血因子的清除作用无法发挥;生理性抗凝蛋白被消耗后得不到补充,使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在局部浓度增高,从而使淤滞的血液发生凝固。静脉血栓形成易发生在老年、卧床、肥胖、癌肿、手术后、外伤后和心力衰竭等情况。

(2)涡流:当血流快、血管壁不平与血液流经接近垂直分支处时,可造成涡流。涡流不仅可造成血管壁损伤,暴露内皮下成分,而且可使红细胞受损,释放ADP;血小板过多地碰撞血管壁,血小板易在局部粘附和聚集,在局部形成白色血栓。

2.血粘度增高

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血小板分布于内皮细胞边缘,有利于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血流缓慢,局部组织缺氧,损伤血管内皮,红细胞的变形性下降,也有利于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血栓形成与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其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功能亢进在动脉血栓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而血流缓慢和凝血因子活性增高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先决条件。

类型

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但大致可分为两型:

(1)血小板减少症-Ⅰ(轻度、早发性HIT):HIT‐Ⅰ甚为常见,发生率约为10%,常无临床症状,仅在肝素使用1~2d时可见血小板轻度下降,很少低于80×109/L,即使继续使用肝素,血小板数亦可恢复正常。血小板减少为非免疫性,系肝素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导致血小板活化、聚集的结果。患者无需治疗,亦不妨碍其以后继续使用肝素。

(2)血小板减少症‐Ⅱ(重度、迟发性HIT):HIT‐Ⅱ的发生率约为5%,出现在接受肝素充分剂量至少5d后。典型临床表现为:患者在首次使用肝素治疗后,猝然出现血小板减少。93%的患者血小板数<50×109/L,最低达20×109/L。如继用肝素,血小板持续降低。但多数患者停用肝素后3~7d血小板可恢复正常。如为非首次使用肝素者,发病时间提前。HIT‐Ⅱ与其他药物(如奎尼丁)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不同,出血症状罕见,而血栓栓塞的并发症严重。HIT‐Ⅱ的发病机制系免疫复合物介导而成。患者需立即停用肝素,并积极处置。患者以后禁用肝素。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 功能性检测

HIT抗体与其他血小板抗体区别的最特殊之处,在于它具有强烈的活化血小板的作用,能使多数的血小板发生变化。血清素释入与血小板聚集可作为HIT功能测试的终点。其实验方法有:①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②14C‐血清素释放测定(SRA);③肝素诱导血小板聚集(HIPA);④ATP释放(用生物发光凝聚测定仪);⑤血小板微粒释放(用流式细胞仪);⑥强联蛋白(Annexin V)与血小板结合;⑦细胞表面有P选择素的表达。

常用项目为PAgT、SRA、与HIPA,以SRA为金指标。但影响试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的因素甚多,需加注意。

2.免疫测定

免疫测定可分为4类:①固相抗PF4/肝素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②PF4/聚乙烯硫化物抗原ELISA;③液相抗PF4/肝素酶联免疫测定;④粒胶凝集免疫测定。

①类法可测出低滴度的HIT抗体与PF4/肝复合物的结合,甚有前景;②类法因耗时而少用;③类法以聚乙烯硫化物取代肝素作负电荷的抗原复合物,如稳定则对试验有利;④类法敏感性较逊,仅半定量测定时较为快捷。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一)早期监控

在治疗早期及时监控该类药物的用量,监控凝血指标,防止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指标过分缩短。防止药物的过量使用。

(二)停止用药

发现血栓形成应立即停用该药,尝试更换同类其他药物。

(三)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如对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进行干预治疗。

护理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一)早期监控

在治疗早期及时监控该类药物的用量,监控凝血指标,防止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指标过分缩短。防止药物的过量使用。

(二)停止用药

发现血栓形成应立即停用该药,尝试更换同类其他药物。

(三)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如对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进行干预治疗。

作者
朱铁楠;潘家绮
来源
中西医结合血栓病学,第1版,978 - 7-117-06035-2
临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用书——内科学,第1版,978-7-117-11475-2
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学,第2版,978-7-117-16271-5
中西医结合血栓病学,第1版,978-7-117-06035-2
妇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第1版,978-7-117-25196-9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第2版,978 - 7-117-08054-X
血液学检验——理论与临床,第1版,978 - 7-117-05655-X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第2版,978-7-117-08054-X
下一篇: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