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血浆AT-Ⅲ水平减低见于:
(1)生理性减少
早产及新生儿、老年。
(2)消耗性减少
ATⅢ在止血中消耗,或因周转加速而血浆水平下降。例如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全身感染、感染性休克、妊娠及产后期、妊娠急性脂肪肝、HELLP综合征、先兆子痫(严重型常与血浆ATⅢ水平呈正比)、手术和术后(常在术后第三天出现,并与组织损伤呈正比)、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前(与止血机制活化及肝损害有关,但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者ATⅢ水平正常,而α2-抗纤溶酶水平下降)、大范围静脉血栓等。
(3)肾脏疾病
肾病综合征患者经尿丢失ATⅢ,并与其低蛋白血症或疾病活动度呈正比,并伴有其他凝血异常。患者常引起静脉或动脉血栓。但IgA肾炎患者血浆ATⅢ水平增加。溶血性尿毒症患者血浆ATⅢ水平低下。
(4)肝脏疾病
急性肝功能衰竭、慢性肝病、肝硬化(尤见于酒精性肝硬化)、原发或继发性肝癌(早期血浆ATⅢ水平增高,晚期下降)。
(5)胃肠道疾病
炎症肠病活动期或蛋白丢失性肠病,因抗凝蛋白的丢失可诱发血栓病。炎症肠病常伴发其他止血异常,如血小板增多及功能异常、纤溶亢进等。
(6)药物影响
肝素抗凝治疗可加速TAT复合物自肝脏清除;L-门冬酰胺酶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抑制肝脏合成蛋白使ATⅢ、PC、PS、纤溶酶原、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凝血因子减少,并引起静脉血栓;雌激素治疗绝经后综合征并不影响血浆ATⅢ水平,但口服避孕药可通过多个因素致血栓倾向;他莫昔芬(tamoxifen)雌激素受体抑制剂治疗绝经期妇女的乳腺癌常可致血浆ATⅢ水平降低。
(7)血浆稀释
血液透析、血浆置换、体外循环术常致血浆ATⅢ水平下降。
(8)其他
ATⅢ水平下降亦见于糖尿病(与蛋白糖基化异常有关),白塞综合征、营养不良等。
获得性ATⅢ水平减低与临床血栓好发倾向间的联系尚难以定论。因为基础疾病常伴其他止血机制的改变,使之复杂化。故对获得性血浆ATⅢ水平缺乏症是否需要替代性治疗尚有争议。
某些生理情况下ATⅢ低水平不一定导致血栓症。例如,妊娠20周的早产儿ATⅢ水平约为25%,新生儿的ATⅢ水平约为50%,出生6个月后才达到成人水平。故新生儿的α2巨球蛋白在抑制凝血酶上起相对重要作用,使健康新生儿血栓症不常见。新生儿伴发其他病理生理改变时致血栓调节功能减低,例如新生儿患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全身性感染或DIC时,血浆ATⅢ水平进一步减少。但是,随机试验资料显示,早产儿出生时给予浓缩ATⅢ制剂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均未见预防作用。
ATⅢ浓缩剂在获得性ATⅢ缺乏症中的应用尚无足够经验。基础疾病的治疗应列为第一线治疗,ATⅢ缺乏常是止血机制紊乱中的一个部分。据文献报道感染、外伤、肝功能衰竭所促发的消耗性凝血病(DIC)时,给予ATⅢ浓缩剂或肝素可使DIC指标恢复,但未能延长生存期。至于产科DIC,因血小板重度减少而加重肝素治疗以至引起出血倾向者,输注ATⅢ浓缩剂能促使多发动脉栓子消散,取得合并肝素或输注新鲜冷冻血浆所不能达到的效果。L-门冬酰胺酶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ATⅢ浓缩剂可减少该化疗药的致血栓危险、抑制TAT复合物和D-二聚体生成。脑膜炎菌血症及暴发性紫癜者应用ATⅢ浓缩剂亦有成功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