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新生儿出血症
新生儿出血症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neonatal hemorrhagic disease

中文别名 :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维生素K依赖性出血症;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

概述

新生儿出血症(hemorrhag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体内某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降低的出血性疾病。近年来,由于对新生儿出生时常规注射维生素K1,此病发生率已显著下降。

病因学

本病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肝脏储存量低:母体维生素K经胎盘通透性很低,仅1/10的量到达胎儿体内;母亲产前应用抗惊厥药、抗凝药、抗结核药等可干扰维生素K的储存或功能;②合成少: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菌群尚未建立,或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了肠道正常菌群,使维生素K合成不足;③摄入少: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明显低于牛乳及配方奶,因此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多见;④吸收少:有先天性肝胆疾病、腹泻等可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

发病机制

维生素K不直接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其本质是作为维生素K依赖羧化酶的辅酶,催化凝血因子前体蛋白转变为凝血因子。新生儿缺乏维生素K时,上述四种凝血因子不能羧化,从而不能生成具有凝血活性的凝血因子参与机体的凝血过程,故易发生出血。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主要包括凝血功能、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protein induced in vitamin K antagonism,PIVKA-Ⅱ)和维生素K水平检测。

1.凝血功能检测

①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明显延长是诊断的重要指标(为对照的2倍以上意义更大);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也可延长;③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等正常。

2.活性Ⅱ因子与Ⅱ因子总量比值

<1时提示维生素K缺乏。

3.PIVKA-Ⅱ测定

用酶联免疫学方法或电泳法直接测定无活性的凝血酶原。是反映机体维生素K缺乏状况和评估疗效的敏感指标,在常规凝血试验未出现变化之前就可以在循环血液中检测到,可反映机体是否存在亚临床维生素K缺乏。

4.维生素K测定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直接测定血中维生素K的含量。因需血量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给予维生素K11~2mg静脉滴注,出血可迅速停止,通常数小时内凝血因子水平即可上升,24小时完全纠正。出血严重者可输新鲜冰冻血浆10~20ml/kg,或凝血酶原复合物以提高血浆中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水平。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出生后常规给维生素K11mg肌注1次,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母乳喂养者,哺乳母亲应多进食含维生素K丰富的食物,在生后2~3周再给新生儿注射维生素K1 5mg,以预防晚发性出血。孕母接受抗惊厥药物治疗者,应在妊娠末期3个月每天口服维生素K15mg,可防止婴儿生后发生本病。前几年曾认为注射维生素K会增加致癌几率,但经过临床对照研究这种观点已被否定。

作者
肖娟
来源
儿科学(第9版),第9版,978-7-117-26664-2,2018.07
上一篇:新生儿血栓症 下一篇: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