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栓症是指血栓栓塞性疾病,是由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由于本身凝血机制发育不完善,生后机体的抗凝和纤溶活性均处于被抑制或未被激活状态,凝血系统在极低水平上维持相对平衡,既有出血,又有血栓形成的倾向。
1.危重症疾病
主要危险因素为败血症。另外,窒息、母亲患糖尿病、心排血量不足及脱水等亦为血栓事件的高危因素。
2.动、静脉置管
导管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使血流中的血小板黏附到被暴露的血管内皮下层,引起血栓形成。尤其是早产儿,置管后近50%的血管内径被堵塞,血流缓慢,形成血栓的风险进一步增大。
3.遗传性易栓症
遗传性易栓症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疾病或状态。因此,此类患儿需要检测: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水平、蛋白质S水平、因子Leiden与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
(一)实验室检查
1.凝血功能检查
①蛋白质C水平:<0.01U/ml,可诊断为蛋白质C缺乏症;②蛋白质S水平:<0.01U/ml,可诊断为蛋白质S缺乏症;③抗凝血酶-Ⅲ(AT-Ⅲ)测定:活性下降,反映血液高凝状态的指标之一,低于60%有诊断意义;④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D-二聚体(高D-二聚体水平意味着患儿血栓持续存在、发生栓塞或者出现静脉炎后综合征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2.血小板计数
局部栓塞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
3.血细胞比容
Hct≥65%,提示存在红细胞增多症。
(二)影像学检查
1.血管超声和超声心动图
是确诊血栓事件的最常用检查。
2.血管造影
是公认的诊断血栓事件的金标准,近期一项双盲研究指出,应用1.5~2ml碘海醇,在1~2秒内静脉推注,血栓检出率为100%。
3.磁共振血管成像
可以用于诊断新生儿脑卒中和肺栓塞。
(一)护理
1.保暖
避免发热脱水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从而避免新血栓的形成。
2.体位
动脉血栓形成者将患儿头部抬高15°~20°,平放患肢使患肢低于心脏水平,促进动脉血液流入肢体,防止栓子脱落发生逆流。静脉血栓形成者,肢体用婴儿枕抬高20°~30°,以加快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3.保持患儿安静
尽量减少其躁动及患肢活动。
4.禁忌
禁止对患肢热敷及照灯,因热敷及照灯会增加组织对氧的消耗,加重组织缺氧。忌对患肢进行按摩,按摩可使栓子脱落致肺栓塞。忌对患肢进行静脉穿刺。
(二)抗凝治疗
对于新生儿来说,针对血栓事件最常用的治疗就是抗凝治疗。肝素是主要的抗凝治疗药物,肝素或类肝素制剂能够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灭活凝血因子Ⅹa,从而阻断凝血过程,有良好的抗凝效果。
1.普通肝素
负荷量50~75U/kg,加NS 2~3ml,Ⅳ;维持量25U/(kg·h)。配置方法:本品25U×24×体重(kg)加5% GS至24ml,输注速度1ml/h。需要监测APTT,调整肝素剂量维持APTT在60~85秒。疗程10~14天。
2.低分子量肝素
足月儿,每次1.7mg/kg(1mg低分子量肝素=1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早产儿,每次2mg/kg,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疗程10~14天。首次用药后4小时查抗凝血因子Xa活性,以后每周监测2次,并根据其调整低分子量肝素剂量,治疗血药浓度活性范围在0.5~1.0U/ml之间。
(三)溶栓治疗
由于存在出血的风险,溶栓治疗仅适用于危及生命或肢体功能的血栓栓塞患儿。溶栓治疗的常用药物包括尿激酶和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均可以激活纤溶酶原向纤溶酶转变,促使纤维蛋白溶解,从而使血栓崩解,恢复血流。建议溶栓治疗之前,用冷沉淀和输注血小板维持纤维蛋白浓度>1g/L和血小板计数>50×109/L很重要。溶栓治疗之前应常规检查颅脑超声除外颅内出血,存在颅室内出血的患儿应慎用溶栓治疗。
1.尿激酶
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颅内出血或其他内出血禁用。用法:每次4 400U/kg,用5% GS溶解成4 400U/ml的溶液,30分钟内输注,每12小时1次,视栓子溶解情况,可重复使用5~7天。
2.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为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药物,可选择性地结合于纤维蛋白上,而且半衰期较短,所以在新生儿溶栓治疗中更为常用。在溶栓治疗之前,需要保证血小板>100×109/L,纤维蛋白原>1g/L。用量为0.03~0.06mg/(kg·h),用NS溶解成0.5mg/ml的溶液,持续静脉输注24~48小时。r-TPA和肝素须同时使用,因为它不能抑制血凝块形成或改变高凝状态。在溶栓开始之前和溶栓2小时之后,推荐常规检测纤维蛋白原浓度,如果<1g/L或发生出血事件,应及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
(四)改善微循环
低分子右旋糖酐具有降低血液黏滞性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用法:每次10ml/kg,速度为5ml/(kg·h),每天1次,连续3天。但没有循证医学依据支持该疗法。
(五)遗传性血栓形成紊乱
1.蛋白质C缺乏症
应用蛋白质C浓缩剂,剂量从40U/kg开始,目标是将蛋白质C的血浆水平维持在>0.25U/ml,存在DIC时需要在起始阶段频繁给药。不能得到蛋白质C浓缩剂时需使用FFP。
2.蛋白质S缺乏症
应用FFP(10~20ml/kg)至维持蛋白质S的血浆水平>0.25U/ml。
(六)介入和手术治疗
1.导管接触溶栓
导管接触溶栓是将导管直接插至血栓中,经导管滴注溶栓药物,使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增加与血栓的接触面积,延长与血栓的作用时间,提高局部药物的浓度,同时减少溶栓药物的全身代谢,并减少出血等并发症,可以较好地溶解血栓,恢复血管再通。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直接切除血栓、进行血管重建以及经导管碎栓,仅应用于极少数危及生命或肢体长时间缺血坏死的患儿。由于受累血管有较高的血栓复发率,应尽量避免手术治疗。
附:血管痉挛治疗
1.下肢严重的血管痉挛
(1)尽可能拔除导管,血管痉挛会自动恢复。
(2)如果导管不能拔除,且是唯一的通路,可用妥拉唑林0.02~0.2mg/(kg·h)通过导管连续输注34小时。如果血管痉挛好转,可以停止输注。如果血管痉挛没有好转,拔除导管。
2.下肢中度的血管痉挛
(1)保守治疗:应用暖而不热的毛巾包裹整个未受影响的下肢。这种方法将反射性地导致受累下肢的血管扩张,血管痉挛缓解。治疗应当持续15~30分钟,才能看到效果。
(2)罂粟碱:如果上述的治疗方法无效,给予未受累下肢盐酸罂粟碱1mg肌内注射。罂粟碱具有轻微的血管舒张效应,如果有效,一般在30分钟内起效。
(3)妥拉唑林:如果上面的两种方法均无效,可以给予妥拉唑林治疗,方法同上。
(4)拔除导管:如果全部的治疗方法均无效,最好拔除导管。
3.血管痉挛伴周围组织缺血的问题
血管痉挛后可以发生缺血,2%的硝酸甘油软膏4mg/kg)涂抹于距离苍白区域1cm处(不能涂抹在发紫发黑区域),同时进行无创血压监测,之后6~8小时发现肢端颜色和充盈情况明显改善,以后每8小时涂抹1次缺血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