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vitamin K dependent coagulation factor deficiency
中文别名 :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vitamin K dependent coagulation factor deficiency)又称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维生素K的缺乏不仅导致凝血物质(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缺陷,同样也影响作为辅因子的某些抗凝蛋白的γ‐羧基谷氨酸(gamma‐carboxyglutamic acid,Gla)残基的形成,如蛋白C、蛋白S和蛋白Z。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缺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因合成凝血因子成分不足所致的有明显出血倾向的疾病,又是临床上常见的复合性凝血因子缺陷。
γ‐羧基谷氨酸是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或抗凝蛋白所特有的分子结构,可称作γ‐羧基谷氨酸(Gla)结构区。Gla结构区是唯一可以与钙离子结合的氨基酸,凝血因子的功能取决于这些Gla结构区与钙离子的结合能力,而钙离子在这些Gla残基与磷脂结合的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通常这类依赖维生素K的因子(蛋白)具有类似的结构。
维生素K缺乏的原因不外乎是摄入不足、肠道吸收不佳、肝脏转化不利和内源性维生素K生成不足。通常人们每天有一定量的绿叶或黄叶蔬菜的食用,已可足够保证体内的需要。天然食物中的维生素K称叶绿醌,即维生素K1。摄入量不足时,若肠道正常菌群存在,可合成内源性维生素K。这种来源于微生物腐败鱼、肉合成的维生素K也叫维生素K2,是一种含7个异戊二烯单位的萘醌衍生物。长期、不适当地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维生素K2缺乏。其他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均为水溶性,属非异戊二烯的萘醌类衍生物,可称作维生素K3。维生素K3需在肝细胞微粒体内转变为有生物活性的带有4个异戊二烯的维生素K4,或称甲萘氢醌。可见,这种肝脏参与的转化作用很有可能被多种因素破坏而影响最后的依赖维生素K的谷氨酸残基γ‐羟基化。
真正肠道吸收障碍的维生素K缺乏不多,除非是肠瘘、小肠广泛切除和严重的慢性腹泻。肠道阻塞和胰腺疾病导致的胰液不足,也有可能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长期服用润滑剂可致脂溶性维生素K丢失过多而致吸收减少;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如新霉素、磺胶药等)可以抑制或杀灭肠道正常菌群,导致细菌不能合成足量的维生素K。
严重的肝脏疾病,如重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中毒性肝病和晚期肝癌,由于肝实质细胞严重的水肿、破坏和溶解,并伴有维生素K的摄入、吸收、代谢和利用过程的障碍,致使肝细胞不能合成正常的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代之只能合成一种其谷氨酸残基无或低γ‐羧基化的异常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即PI VKA(proteininduced by vitamine K absence)。
常用的维生素K拮抗剂是香豆素类抗凝剂。这类抗凝剂的分子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在体内,它们以竞争性抑制的方式阻断维生素K的还原反应,从而干扰有功能的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的合成。口服抗凝剂对已合成的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并无直接影响,故在体外并无抗凝作用,其在体内也要等待已合成的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消耗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发挥抗凝作用。
出生后2~7日龄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最易发生由于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本病的发病机制是:①脂溶性维生素K不易通过胎盘,出生后2~4日龄的新生儿由母体提供的维生素K已基本耗尽;②新生儿肠道细菌菌群尚未建立,因而缺乏由肠道细菌合成的维生素K2;③新生儿肝脏合成蛋白质因子的功能尚不完善,即便给予维生素K,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的合成仍然较低,仅及正常人的30%~50%;④母乳(含维生素K 5μg/L)喂养较牛奶(含维生素K 50μg/L)喂养缺乏维生素K;⑤母亲在围生期接受口服抗凝剂、抗癫痫药和苯巴比妥镇静剂时,也易导致新生儿出血。
1.筛选试验
可以选择: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②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但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活性需下降到正常人30%~35%以下时才有可能出现APTT和PT的延长;③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在早期或临床前的维生素K缺乏就有改变,这个试验类似我国的肝促凝血活酶时间,所不同的是试剂中添加了兔的FⅤ和纤维蛋白原,并使凝血活酶检测标准化。
2.确诊试验
①直接检测血浆维生素K浓度,本症患者成人<100ng/L,脐血<50ng/L;②测定血浆非羧基化的FⅡ的浓度和尿中Gla水平(非羧基化蛋白水平升高,24小时尿Gla水平<25μmol);③维生素K依赖的蛋白活性降低,如FⅡ:C、FⅦ:C、FⅨ:C和FⅩ:C均小于50%,蛋白C和蛋白S活性均小于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