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作者
武永吉;庄俊玲
病因及发病机制

慢性感染(如结核病、麻风病、慢性骨髓炎、支气管扩张等)和慢性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等)及癌症(如肾癌)可刺激肝细胞合成大量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释放至血中,分子量为125kD。在正常情况下,SAA由库普弗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处理清除。在本病,由于不明机制的作用,SAA未能得到正常处理,却降解为分子量为85kD的淀粉样蛋白A(AA),AA编织为纤维状并沉淀于组织,造成淀粉样变性物质病变。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产生的促弹性组织离解酶(neutrophil elastase,monocytic elastase)可分解淀粉样物质。有研究证明部分继发性淀粉样变性患者此酶活性低下,推测这些患者的发病可能与此酶活性低下有关。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及预后

治疗应首先针对其原发病即慢性感染或慢性炎症。部分患者的淀粉样变性病变随其原发病的控制而好转。但若淀粉样变性病变持续存在或加重,则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加用秋水仙碱或美法仑及泼尼松,用法与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相同。本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其原发病性质。

来源
血液病学(下册),第2版,978-7-117-14335-6
上一篇:继发于恶性浆细胞病的淀粉样变性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