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μ-heavy chain disease
μ-重链病(heavy chain disease,HCD)非常罕见。世界首例μ-HCD报道于1969年,迄今累计病例约33例。在正式报道的病例中,大部分患者是白种人(76%),且男性居多(55%)。诊断时患者年龄多为15~80岁,平均年龄57.5岁。μ-HCD病因不清楚。
μ-HCD蛋白分子量在26 500~158 000之间,高分子量可能与μ链片段的多聚体形成有关。如图1所示,与其他HCD蛋白类似,μ-HCD蛋白片段通常缺乏大部分可变区序列。相反,μ-HCD蛋白片段多包含正常的恒定区结构域。

图1 各种μ-HCD蛋白与正常μ-重链结构
注:盒,编码区;线,缺失序列;V,可变区;D,多样性片段;J,连接区;H,铰链区;CH1,CH2,CH3,重链恒定区。(摘自Wahner-Roedler DL,et al.Best Pract Res Clin Haematol,2005,18:729-746)
绝大多数μ-HCD患者(81%)并存相关的淋巴浆细胞增殖性疾病,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或骨髓瘤。
1.血液学异常
大多数患者有贫血;也可见淋巴细胞增多和血小板减少。在高球蛋白血症和贫血的患者中,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可阳性,但贫血并非自身免疫因素所致。骨髓中淋巴细胞、浆细胞或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数常增加。可见空泡状浆细胞。
2.蛋白电泳
常规蛋白电泳可在近50%μ-HCD患者血清中检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峰。少数患者尚可尚产生双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部分患者可出现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与α-HCD和γ-HCD不同,一半以上μ-HCD患者可出现本周氏蛋白尿。
3.其他特征
少数μ-HCD患者可并发溶骨病变或骨质疏松。偶见非分泌型μ-HCD病例。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可在骨髓恶性淋巴细胞或浆细胞膜表面检出μ-重链蛋白。
μ-HCD暂无特异治疗。对于有MGUS特征的无症状μ-HCD患者,只需密切观察以评估病情的稳定性。若μ-HCD演变为有临床症状的淋巴浆细胞增殖性疾病,联合化疗方案CO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或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可能有效。也有采用氟达拉滨治疗μ-HCD的个案报道。
μ-HCD的临床过程高度异质。由于本病发病率低,迄今仍缺乏大宗临床病例的随访研究报道。患者确诊μ-HCD后,其平均生存期约24个月。也有未经治疗μ-HCD蛋白自行消失和血液学自行恢复正常的个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