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
中文别名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要点: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LPL)是一种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主要由恶性小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若肿瘤主要侵犯骨髓且分泌单克隆IgM副蛋白,LPL又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WM)。
MYD88 L265P突变是WM的重要分子病理特征;MYD88 L265P影响WM的临床表型与预后、有助于WM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WM的预后判定主要依据国际预后积分系统 (ISSWM);WM的疗效反应标准依据相关国际共识。
单药治疗主要依赖氟达拉滨 (fludarabine)或苯丁酸氮芥;多药治疗主要涉及利妥昔单抗联合烷化剂、利妥昔单抗联合嘌呤核苷类似物等方案。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LPL)源自具有分化至浆细胞潜能的成熟B细胞,存在广泛的体细胞高频突变 (即后生发中心B细胞起源)。LPL细胞包含恶性小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主要侵犯骨髓,也可累及淋巴结、脾脏及其他组织器官。LPL经常 (但并非总是)与IgM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相关联。若肿瘤细胞主要浸润骨髓且分泌单克隆IgM副蛋白,LPL又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WM)。大多数LPL等同于 WM,只有5%LPL患者表现为IgA、IgG或非分泌型。临床上IgM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可并发于多种疾病,其中以LPL/WM最为常见、IgM型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次之、IgM型骨髓瘤较罕见。另外,其他伴有浆细胞分化的B淋巴细胞肿瘤 (如边缘区淋巴瘤)有时也能产生单克隆IgM副蛋白血症。临床上以结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LPL病例很少见。此种LPL不一定与症状性WM相关,其病理生物学特性也不甚清楚,相关的临床行为可能介于其他惰性和侵袭性结性B细胞淋巴瘤之间。
LPL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系肿瘤,约占整个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5%。LPL平均发病年龄60~65岁,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 (1.2∶1~1.5∶1)。LPL发病与遗传、自身免疫及感染因素有关。丙型肝炎病毒与LPL发病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
1.骨髓和外周血
骨髓中瘤性细胞成分包括小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体积为小至中等大,具有浆细胞的胞质和小淋巴细胞核的特征,即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相较于较小淋巴细胞多,嗜碱性,核圆形,偏位或居中。染色质边集于核膜下,或呈团块状凝集而深染,与小淋巴细胞核相似,一般看不到核仁。类似细胞也存在于外周血。此外,骨髓组织中尚可见到散在分布的大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Dutcher小体(核内假性免疫球蛋白包涵体)常见于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中。这些瘤性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多呈结节、弥漫和 (或)间质性生长浸润。依据瘤性淋巴细胞组成,LPL骨髓细胞学类型可分为淋巴浆细胞样 (多由小浆细胞样细胞组成)、淋巴浆细胞性 (多由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和多形性(含5%~10%大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另外,肥大细胞数增多也是常见的LPL骨髓细胞学特征。
2.淋巴结
在大多数WM相关LPL病例中,瘤性病变主要累及副皮质区和周围淋巴窦区。淋巴结结构大致完整,仅出现淋巴窦扩张、PAS阳性物质沉积,有时也可见到少许残存的生发中心。在其他病例中,淋巴结结构基本破坏,可被结节样或弥漫浸润生长的肿瘤细胞替代,但不存在大淋巴细胞形成的增殖中心区或“假性淋巴滤泡”,后者主要见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在细胞学上,肿瘤细胞包含小淋巴细胞、不同数量浆细胞。浆细胞可形成小簇,也可混合于小淋巴细胞中。Dutcher小体易见。重要的是,LPL缺乏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相关的病理细胞学特征 (如“单核样”B淋巴细胞、淋巴滤泡植入)。肥大细胞易见,散在分布。偶见较多上皮样组织细胞,可呈现非坏死性肉芽肿外观。可见含铁血黄素和淀粉样物质沉积,少见分裂期细胞。在大多数LPL淋巴结组织中,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通常是一微小的瘤细胞亚群,且混合于弥漫分布的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群体中。但在某些肿瘤中,可见较多的大细胞 (5%~10%大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呈现多形性的形态学特征。若淋巴结组织中存在多量大淋巴细胞,应仔细检查不同的大细胞聚集区以评估LPL向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的可能性。
3.脾脏、肝脏和其他组织
LPL主要浸润脾白髓,红髓中也常见到淋巴小结。脾脏中的肿瘤细胞形态类似于淋巴结和骨髓。LPL在脾脏中分布和细胞学外观易与脾边缘区淋巴瘤相混淆 (尤其在组织固定不良时)。如出现明显的“单核样”细胞特征和边缘区生长类型,应考虑脾边缘区淋巴瘤的可能性。LPL诊断通常不应该单独依赖脾病理学,应该结合骨髓或淋巴结活检资料、血清蛋白电泳结果和临床特征予以综合评估。LPL的肝活检资料少见。若肝脏受累,异型淋巴浆细胞主要浸润肝门区。有关LPL累及皮肤的报道甚少。LPL细胞弥漫浸润真皮层可引起斑片状损害,偶尔可见嗜酸性蛋白物质 (含IgM副蛋白)沉积引起的丘疹样皮肤损害。有关LPL细胞浸润其他髓外组织的临床病理资料也有文献报道,某些病例尚与边缘区淋巴瘤难以鉴别。
多数LPL细胞表达膜表面Ig,浆细胞性瘤细胞尚表达胞质Ig,通常为IgM,也可是IgG,IgA少见。恶性小淋巴细胞通常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 (CD19,CD20,CD22,CD79a)并具有膜表面Ig轻链限制性。瘤性淋巴细胞一般为 CD5-,CD10-,CD103-和 CD23-,常表达 CD25和CD38。也有 CD23阳性表达的文献报道。浆细胞为CD138+或MUM-1(IRF4)。在大多数LPL病例中,缺乏CD5和胞质Ig强表达有助于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CLL/SLL)相鉴别。
LPL缺乏特异性染色体和癌基因异常。早期研究显示50%伴浆细胞样分化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存在t(9;14)(p13;q32)。断裂点分子克隆进一步证实了IGH@与PAX5基因的融合。然而,新近研究并未在LPL组织中发现t(9;14),有些研究反而提示t(9;14)与大B细胞淋巴瘤的相关性。文献报道50%以上基于骨髓病变的LPL存在6q-,但基于髓外组织病变的LPL却罕见6q-异常,表明6q-并不能作为一种特异的LPL标志物。LPL不存在其他B细胞淋巴瘤相关的染色体易位 (这些异常核型多涉及CCND1,MALT1,Bcl-10或Bcl-2基因)。有研究发现,WM细胞存在同质性基因表达谱,不依赖6q-,其特征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正常B淋巴细胞相关的基因表达谱较类似 (相比于多发性骨髓瘤)。值得注意的是,淋巴结LPL病变缺乏PAX5基因重组,也缺乏许多边缘区淋巴瘤相关的遗传学异常,这些资料反应强调了对结性LPL病理生物学理解的欠缺或不充分。
LPL具有大多数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的一般特征,即病程较长,进展缓慢,病情时好时坏。本病经治疗可获缓解,但不能治愈,多数最终演进为耐药难治病例。LPL患者的治疗应遵循规范化和个体化的原则。对于没有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仅需临床观察,暂不予以积极治疗;对于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免疫化学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主要治疗手段。一线治疗选择多为烷化剂 (苯丁酸氮芥)或嘌呤核苷类似物 (氟达拉滨或克拉曲滨)单用,或联合利妥昔单抗 (抗CD20单抗)。复发、难治病例可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或参加新药临床研究。常用联合化疗方案有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FCR(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RCD(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FC(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等。采用这些联合化疗方案治疗LPL,虽然疾病控制效果明显,但却难以获得完全、持久的临床缓解。而且,联合化疗尚有引起严重骨髓移植抑制和诱发继发性血液肿瘤 (侵袭性淋巴瘤、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