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ongenital leukemia
先天性白血病(congenital leukemia,CL)是指从出生至生4~6周发生的白血病。
与小儿白血病一样,先天性白血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但肯定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基因与先天性缺陷;②家族倾向;③性别差异:男性多于女性;④环境因素:孕期或新生儿受放射线照射。有报道,母孕期暴露非常低频磁场,其下一代患白血病的危险性增加;⑤病毒感染:尤其是EB 病毒(EBV),有研究结果显示母亲EBV 感染的再活化,与下一代儿童期白血病有关;⑥其他:有人提出单卵双胎中1例患病,另1例会在数周或数月内发病的占25%,并认为这是相互传播所致,并非同时发病。
自1959年Pieree首次报道先天性白血病以来,迄今累计报道200余例,发病率为存活新生儿的4.7/100万,约占先天性恶性肿瘤的1/4。据南卡罗里大学医学院统计病死率为92.3%。北京儿童医院40年来诊断仅6例,全部死亡。
各组织尤其是肝、脾、淋巴结甚至性腺均可有广泛白血病细胞浸润。
1.血象
出生时血红蛋白在70~200g/L;白细胞明显增高,可达(2~85)×109/L,以原始细胞为主;血小板通常降低,多<70×109/L;外周血涂片可见泪滴状和有核红细胞。
2.骨髓
增生极度活跃,清一色未分化细胞。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多见,约占70%~80%,其次为粒单系和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较少见。AML与ALL比例约为9∶1。在AML中以AML-M0较多见,占20%,亦可见到一些少见类型的白血病,如红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还可见双系或双克隆双表型白血病。髓系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检测及电镜超微结构分析有助于分型诊断。研究表明,脂化荧光素水解酶、精胺细胞等化学染色也有助于分型。
3.遗传学检查
约50%左右患儿有染色体异常,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包括t(8;16)(p11,p13)、t(5;11)(q31,q23)、t(11;19)(q23,p13)及t(8;22)(p11,q13)、t(4;11)(q21,q23)、inv(16)(p13,q23)等。同婴幼儿和儿童一样,t(4;11)被认为是ALL的特征性改变,约占78%,在AML患儿只有10%有此异常。在11号染色体上有许多病涉及11q同一区带,如t(4;11)(q21,q23)为目前ALL中发生率较高的细胞基因学变化之一,其中ALL断裂点限制在11q23,而11q23外的断裂可见于淋巴系及髓细胞系病变,可见11q23所表达的基因为非特异性的。11q23重排在先天性或幼儿白血病中明显的高显率表明,这个基因区在胎儿与成人之间从属不同的转录控制。inv(16)(p13,q23)在AML的M4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并认为16q23断裂为inv(16)(p13,q23)异常的关键。在AML中11q23与19q和19p侧端易位也较多见。
如果先天性白血病出现染色体异常,特别是t(4;11)及其异位形成的MLL基因重排提示预后不良,但具有t(11,19)改变的AML则对治疗反应较好。
先天性白血病染色体异常可在治疗后恢复正常,复发时再出现。其再现早于骨髓及临床症状,故有助于及时预测白血病复发。
由于新生儿对化疗耐受性差,多采用单一药物或仅支持治疗,也有文献报告采用联合化疗取得成功的。AML常用药物包括: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多柔比星、依托泊苷等。ALL则采用长春新碱、泼尼松、柔红霉素、巯嘌呤、甲氨蝶呤等,诱导缓解后可考虑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脐血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