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leukemoid reaction
当白细胞计数大于11.0×109/L时,诊断为白细胞增多症(leukocytosis)。并非由白血病引起的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多和/或出现幼稚的血细胞而类似白血病血象者,称为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LR)。类白血病反应是由非白血病原因诱导某些骨髓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引起的正常骨髓极度增生反应。随原发病治疗好转,刺激因素消除,类白血病反应也迅速消失。临床上以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
很多疾病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1.感染
(1)细菌性感染
细菌性败血症、结核、肺炎、脑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白喉、腹膜炎、胰腺炎、肾盂肾炎和子宫附件炎等;
(2)病毒性疾病
乙型肝炎、水痘、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百日咳等;
(3)原虫病
阿米巴病等;
(4)真菌病
真菌败血症等。
2.肿瘤
主要见于骨髓转移瘤,原发肿瘤最常见的有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胃肠道癌及神经母细胞瘤、畸胎瘤等。
3.免疫性疾病
免疫性血管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血液病
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溶血、严重出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恢复期和Down综合征等。
5.中毒
子痫、重度烧伤和汞中毒等。
6.其他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药物(如泼尼松)等。
类白血病反应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在感染时可能刺激某些造血生长因子的产生从而加速细胞的生成和释放。骨髓转移瘤发生类白血病反应的可能机制有:①骨髓静脉窦窦壁等微结构受瘤细胞破坏,骨髓-血液屏障破坏,从而骨髓细胞释放异常;②某些肿瘤细胞异常表达某些造血生长因子,从而使血中造血因子水平提高,促进了骨髓中血细胞的生成和释放。
一、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1.血象
白细胞计数一般在(50~100)×109/L,罕有超过200×109/L者,中性粒细胞核象有明显左移。一般幼稚细胞比例不太高,原始细胞少见,常无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如出现较多幼稚细胞,也以晚幼粒和中幼粒细胞为主,该时白细胞计数<50×109/L也能诊断LR。少数LR病例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甚至降低,可出现原始及早幼粒细胞,血象酷似急性白血病,主要见于严重结核病。
2.骨髓象
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核左移,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并无明显增多(但严重结核病引起LR可有明显增多),无白血病“裂孔”现象,也无多系血细胞病态造血表现,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
3.特殊检查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无Ph染色体,无bcr-abl融合基因,血清G-CSF浓度升高,克隆性检测示多克隆造血。
二、单核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外周血单核细胞>0.8×109/L(儿童)及>0.5×109/L(成人),称单核细胞增多症(monocytosis)。促单核巨噬细胞生长最有力的因子是由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M-CSF。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结核、梅毒、真菌感染、布鲁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和副伤寒、原虫和某些病毒感染(如水痘、登革热)等。也可见于急性感染恢复期、肉芽肿性疾病、结节病及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及药物反应、霍奇金淋巴瘤等各种肿瘤疾病。单核细胞显著增多最常见于造血系统肿瘤,包括急性和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当白细胞计数大于30×109/L,单核细胞>30%,可有幼稚单核细胞出现,即可诊断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单核细胞型LR多见于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菌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曾有报道菌痢患者白细胞总数达33×109/L,单核细胞占44%。单核细胞型LR需要与CMML进行鉴别,后者可表现为:①骨髓有明显髓系单系或多系病态造血;②肝脾大,脏器存在白血病细胞浸润现象;③骨髓象单核系细胞形态有异型,并经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表型(CD14、CD64、CD68)确认;④Gomori染色显示网状纤维增多,少数合并骨髓纤维化。单核细胞型LR,除单核细胞数量增多外,形态基本正常,为成熟型单核细胞,无异型,其他髓系细胞无病态造血,一般无肝脾大。
三、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当淋巴细胞计数超过5.0×109/L可诊断为淋巴细胞增多症(lymphocytosis)。轻到中度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计数<15×109/L)最常见于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巨细胞病毒、腺病毒感染等,其他的感染如百日咳、弓形虫病、布鲁菌病、结核、伤寒、梅毒也可引起淋巴细胞增多。其中有显著淋巴细胞增多(≥15×109/L)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及百日咳。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亦有显著淋巴细胞增多。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干燥综合征和药物反应(如四环素)也可引起淋巴细胞增多。当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分类中成熟淋巴细胞占40%以上,绝对值>5.0×109/L,并伴有幼稚淋巴细胞出现时,可诊断为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四、嗜酸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当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109/L,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1.5×109/L,并出现幼稚型,可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抗感染、治疗肿瘤、控制溶血、解毒等。同时还应加强支持、对症治疗,包括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对严重贫血患者应及时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