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木村病
木村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Kimura’s disease

中文别名 :皮肤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滤泡增生;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类似慢性肉芽肿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软组织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淋巴滤泡病;皮肤嗜酸性淋巴滤泡增多症;淋巴结和软组织的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作者
秘营昌;薛艳萍;张莉
英文缩写
KD
英文别名
eosinophilic lymphfolliculosis of the skin;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ranuloma;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
概述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曾称为皮肤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滤泡增生(eosinophilic lymphfolliculosis of the skin),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少见炎症性疾病,本病由我国金显宅在1937年首先报道,1948年日本学者木村哲二以“伴有淋巴组织增生的特殊肉芽肿(unusual granulation combined with hyperplastic changes of lymphatic tissue)”对本病进行了系统描述,之后多数作者遂称此病为木村病,迄今文献报道约200例。

病因

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因KD患者多伴有血清IgE增生、淋巴滤泡内IgE沉积、IL-4、IL-5、IL-13的升高等表现,且免疫荧光检查可见病变组织内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生的小血管周围有IgA、IgM及补体C3沉积,多数学者倾向于KD是一种由某些抗原(自身抗原或病原微生物)诱导的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及炎性反应性疾病。可能的病因:①免疫因素:在2011年,Akatsuka等通过对木村病淋巴结生发中心观察发现,滤泡树突状细胞增生活跃并伴IgE大量沉积,推测CD23的过度表达促进了IgE的合成和分泌,触发了IgE介导的炎症介质释放,诱发了Ⅳ型超敏反应。Ohta等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了KD患者Th1、Th2细胞及Tc1、Tc2细胞亚群,发现KD患者的Th2、Tc1相较于健康对照组比例明显升高,认为Th2和Tc1细胞在KD发病机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外,一些研究发现,IL-4、IL-5、IL-13在K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过度表达,提示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在KD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②感染:KD患者的皮肤、淋巴结和外周血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提示HLA-DR+CD4+细胞明显增生。Th2表型的CD4细胞激活后可以释放粒巨噬细胞刺激因子、TNF、IL-4和IL-5等,这些因子也增加IgE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水平,说明KD也可能与感染相关。③其他病因如肿瘤、昆虫叮咬、寄生虫感染等偶见报道,部分患者在接受针对病因的治疗后症状消退,但多为个案,且对病因分析仍停留在推测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KD特性的改变是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IgE显著升高。两者一般在发病时或随后数月出现升高,尤其是KD活跃期可达很高水平。有研究报道,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可高达90%以上,而IgE水平可达800~3500μg/ml,此对于K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骨髓穿刺见骨髓象中嗜酸性粒细胞也明显升高,主要为晚幼和成熟阶段。血清TNF-a、IL-4、IL-5、IL-13可呈现不同水平的增高。合并有肾病综合征者尿蛋白可为阳性。

2.影像学检查

该病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但可以通过CT和MRI检查了解肿块的范围及淋巴结受累情况以判断病情的进展。

3.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KD的金标准,其基本病理学特点如下:①病变位于皮下深处,侵犯真皮层和肌肉;②炎性细胞的增生和浸润,包括各病变组织中广泛的淋巴滤泡样结构形成和充填于滤泡间的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生发中心血管形成和坏死常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皮质、髓质及被膜下,可形成微脓肿,严重者淋巴结结构消失;③血管病变:主要为高内皮小静脉增生且程度较轻,不涉及肌样血管,内皮细胞呈扁平或低立方状,核卵圆形,胞质稀疏淡染,无空泡化,血管周围纤维化常见,也有报道称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并明显增生,致管壁增厚甚至管腔阻塞;④薄壁血管内皮细胞即高内皮小静脉的慢性炎性病损,考虑为不明原因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Kapoor等发现:通过细针穿刺获取病理的误诊率也很高,原因是由于取材量少,无法显示病变的全部组织学表现,尤其是小叶结构。所以对于高度怀疑KD的患者建议最好通过切检获取病理。

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对于本病的治疗,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主流有效的治疗方式包括有小剂量放射治疗、手术切除、激素免疫治疗等。由于该病散发、罕见、无大样本分析、合并肾损伤病例更少等原因,首选治疗目前各文献尚未统一。

1.局部手术切除

对于单发肿块,肿块体积小,病变局限,保守治疗继发肾损伤效果不佳者,手术治疗首选,具有治疗周期短、治疗效果确切、病理诊断明确等优点。但切除后易复发,复发率可高达40%。多数人认为手术后加小剂量放疗或手术后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明显提高治愈率。

2.糖皮质激素

大多数KD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敏感。但随着激素的减量,大多数易复发。并且长期维持使用激素副作用明显,如满月脸、骨髓抑制等。因此,目前主张联合其他药物使用以达到其最小使用剂量,从而减少其副作用。

3.放射疗法

主要用于手术和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治疗抗拒者及体积较大、手术难以实施的病例。低剂量局部放射治疗可以控制KD病变,并能避免长期使用激素。放疗局部控制率为64%,因为高效和不良反应低,目前放疗地位有提高趋势。

4.其他治疗

对于伴有系统累及和复发的病例,细胞毒性药物、环孢素和己酮可可碱等均有人尝试。对于已合并有哮喘、明显肾脏损害,或病变范围过大无法耐受放疗者,可局部或全身应用皮质激素类药物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目前国内文献报道应用泼尼松、可的松、他克莫司可显著降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而国外文献则报道应用伊马替尼及环孢素亦可取得良好的疗效,配合小剂量应用环孢素可以维持嗜酸性粒细胞、IL-4、IL-5、IL-13水平在正常范围并减少复发。对于少数皮质激素耐药患者也可采用CHOP化疗方案,或单用环磷酰胺的方案进行治疗。应用环磷酰胺时需注意其水解产物在膀胱内浓集引起的膀胱刺激症状和血尿、蛋白尿表现。

还有使用冷冻疗法、电干燥法、激光电灼疗法的病例有着不同的效果,非常值得重视的是Abbas等采用光动力疗法治疗KD,该方法简单有效,无不良反应,可反复进行。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风湿免疫性疾病综合征,第1版,978-7-117-26416-7
朱德生皮肤病学, 第4版,978-7-117-20409-5|血液病学(上),第2版,978-7-117-14335-6
下一篇: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