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neutropenia
成年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超过7.5×109/L称为中性粒细胞增多。出生一个月内的早产儿和新生儿中性粒细胞正常计数为(7.5~13.0)×109/L,出生后几周内下降至成年人水平,此后维持这一水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是一组综合征,其血液学特点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成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2.0×109/L,儿童10~12岁低于1.8×109/L,<10岁低于1.5×109/L。当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低于0.5×109/L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很多,可以是:①骨髓中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②中性粒细胞在循环池、边缘池或组织内分布异常;③中性粒细胞破坏增加等。
常见病因如下:
1.感染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除大多数病毒及某些细菌感染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外,严重结核感染、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以及原虫感染如黑热病、疟疾等均可有中性粒细胞减少。
2.中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主要是由放射性物质及某些化学毒物所致。化学毒物有苯、二甲苯、二硝基酚、滴滴涕等。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常见药物有某些抗炎止痛药(如:氨基比林、吲哚美辛、保泰松);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如:烷化剂、蒽环类等;某些抗生素如:氯霉素、利福平、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磺胺类;抗癫痫药等。
3.婴儿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情重,常于婴儿期死亡。
4.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预后良好。现在认为本病属于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一般在4岁前自愈。建议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及丙种球蛋白仅在中性粒细胞计数很低和或严重感染时应用。
1.寻找病原菌,治疗原发病,停用可疑药物,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注意隔离,预防感染。
2.应用升高白细胞药物 必要时皮下注射集落细胞刺激因子5~10μg/(kg·d)。
3.肾上腺皮质激素 它能使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造成血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假象,故需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