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皮肤光敏型卟啉病
皮肤光敏型卟啉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Skin photosensitive porphyria

概述

卟啉是人体内唯一内源性光致敏剂,具有特殊的吸收光谱,以波长405nm时为最明显。卟啉原及其异构体,经紫外光的作用氧化成粽红色或紫红色的卟啉,能显示荧光。光敏感性的强度与侧链羧基的多少有关,尿卟啉有8个羧基侧链,光敏感性最强,粪卟啉和原卟啉只有4个羧基侧链,光敏感性较弱,ALA和卟胆原(PBG)则无光敏感性。

病因学

1.迟发性皮肤型卟啉病

PCT是由于尿卟啉原脱羧酶(URO'gen decarboxylase,UROD)缺陷引起,依据红细胞尿卟啉原脱羧酶活性及家族史,可分本病分为4型。Ⅰ型:大约占75%,多数患者酶缺陷仅限于肝脏,且在临床症状出现时其活性才会显著下降,又称散发型或获得型,多发生于成年人。Ⅱ型:也称家族型或遗传型。近20%患者及其家族成员包括红细胞在内的任一组织均有酶的缺陷,90%基因携带者无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多小于20岁且以女性多见。Ⅲ型:少数患者酶缺陷符合散发型特点但同时具备阳性家族史。Ⅳ型:为酶缺陷纯合子,幼时即可出现严重的残毁型卟啉病—肝红细胞生成型卟啉病。Ⅰ型患者酶缺陷只发生在肝脏,发病因素主要是由于一些对肝功能有损害的物质如乙醇、雌激素、卤素和羟类化学物作用后导致了肝内卟啉代谢障碍。饮酒过多在国外是最常见的因素,(占53%~71%),近十多年来由于口服避孕药(雌激素)的广泛应用妇女的发病率有所增高。国内症状性PCT发病因素以肝病居首位,可能与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较高有关。症状性者还可继发于红斑狼疮、溶血性贫血、难治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服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白消安等药物后。近年来注意到症状性PCT的发病也有一定的遗传背景,国外报告67%的散发性患者HLA-A2阳性,另有报告PCT患者中84%伴有肝铁质沉积症,这些患者HLA-A 3阳性频率显著高于未伴肝铁质沉积症者。肝脏铁离子(Fe2+)对发病具有重要作用,肝脏铁负荷超载能加重尿卟啉原脱羧酶的缺陷。

2.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血红素合成酶(heme synthase)又称亚铁螯合酶(ferrochelatase,FECH)。由于体内该酶在患者中只有正常人的10%~20%,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原卟啉和Fe2+结合形成血红素发生障碍,导致红细胞、血浆中原卟啉增加,但因原卟啉不溶于水,尿中原卟啉大多正常。由于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过量,引起皮肤对太阳光敏感,又由于原卟啉系脂溶性物质,只能经肝脏排泌至胆道,过量的原卟啉可在毛细胆管、库普弗细胞和肝实质细胞中积聚,导致肝功能损害,甚至引起肝硬化。此外,约有20%的患者出现原卟啉胆石。

3.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本病患者因尿卟啉原Ⅲ合成酶(uroporphyrinogenⅢ synthase,URO'genⅢsynthase,URO3S)缺陷,使尿卟啉原Ⅲ生成减少,而尿卟啉原Ⅰ生成过多。尿卟啉原Ⅰ又可在尿卟啉原脱羧酶的作用下脱羧产生粪卟啉原Ⅰ,尿卟啉原Ⅰ和粪卟啉原Ⅰ氧化成为尿卟啉Ⅰ和粪卟啉Ⅰ并在体内蓄积,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类型

1.迟发性皮肤型卟啉病

迟发性皮肤型卟啉病(porphyria cutanea tarda,PCT)本病由Waldenstrom于1937年首先命名。它是国外卟啉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1.4/10万~3.5/10万。我国上海地区1990年报告16例,占同期卟啉病总数的23.9%。

2.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rythropoietic protoporphyria,EPP)又称原卟啉病(protoporphyria)。最初因为发现红细胞含有大量原卟啉,命名为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后来在肝内也发现大量原卟啉,故又称为原卟啉病。EPP是我国卟啉病中最为多见的类型,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约占卟啉病总发病数的65.5%。男性发病约为女性的两倍以上,多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发病。

3.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congenital erythropoietic porphyria,CEP)亦称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病。因1911年由Gunther首先描述,故又称Gunther病。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迟发性皮肤型卟啉病

尿中尿卟啉和7羧基卟啉增加,尿液呈红色。粪便中存在大量的异粪卟啉和7羧基卟啉。遗传性患者红细胞和肝内尿卟啉原脱羧酶活性降至正常人的50%左右;症状性者肝内该酶活性降至正常人的50%左右,但红细胞内该酶正常。

2.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显著增加,荧光显微镜检查可见红细胞有红色荧光;血浆中游离原卟啉增高;粪中原卟啉正常或增多,尿中原卟啉阴性。

3.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实验室检查发现尿中尿卟啉Ⅰ和粪卟啉Ⅰ增加;粪便中只有粪卟啉Ⅰ增加;红细胞内尿卟啉Ⅰ和粪卟啉Ⅰ增加。紫外线照射检查血液中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和骨髓幼红细胞都发出红色荧光。红细胞内尿卟啉Ⅲ合成酶活性降低,杂合子降至正常人的50%左右,纯合子约为正常人的20%。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迟发性皮肤型卟啉病

(1)避免诱发因素

 饮酒、HCV、HBV和HIV感染均是本病的危险因素。平时应禁酒,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和不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

(2)静脉放血疗法

可除去肝脏贮存过多的铁,减轻肝铁质沉积症。一般每周或每2周放血1次,每次放血400~500ml,平均需5.4次放血可获缓解,但合并血色病或血清铁蛋白增高者需要更多放血次数。缓解期一般能维持6个月,少数病例可达数年。

(3)药物治疗

1)氯喹和羟氯喹

能在肝脏结合卟啉成水溶性复合物从尿中排出。氯喹125mg/次,每周2次,持续用至尿液中尿卟啉量<100nmol/d,一般需要10个月左右。也可用羟氯喹100mg,每周2次。

2)去铁胺(deferoxamine)

疗效不及静脉放血,1.5g/d,缓慢皮下注射,每周治疗5天。在放血有禁忌的情况下可以试用。

3)腺苷蛋氨酸

可与小剂量氯喹联合应用。腺苷蛋氨酸剂量为每日12mg/kg,口服,共3周,然后氯喹125mg/次,每周2次,连用4~5个月。

2.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1)β-胡萝卜素片

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可降低皮肤对日光的敏感性,但在其他类型卟啉病疗效较差。每次20~60mg,3次/天,口服。

(2)亚铁血红素(heme)

可通过反馈抑制δ-氨基酮戊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减少原卟啉的产生,剂量每天3~4mg/kg,静脉滴注,3~4天为一疗程。

(3)考来烯胺(消胆胺)

可结合原卟啉并促进它从粪便中排泄,取得部分阻断卟啉肠-肝循环的作用。使红细胞和血浆中原卟啉浓度下降,并改善原卟啉所引起的肝脏损害,剂量4g,3次/天,口服。

(4)活性炭

为一种有效的非吸收性卟啉结合剂,4g/次,每日3次,用冷开水调成糊状,口服。

3.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患者应注意避光,严防日晒。暴露部位皮肤可涂凡士林加以保护。治疗可采用β-胡萝卜素片、活性炭、正铁血红素等。有严重溶血性贫血且伴脾大者,施行脾切除术可改善临床症状。骨髓移植的疗效正在观察中。

作者
张薇;陈书长
来源
实用内科学:全2册(下册),第15版,978-7-117-24395-8
上一篇:血卟啉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