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为重金属,工业上与铜本身接触并不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但铜的化合物如硫酸铜、乙酸铜和氯化铜等其毒性比铜本身大,可引起中毒,临床上所见到的急性铜中毒并伴有溶血者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硫酸铜治疗失误而引起的中毒:如以硫酸铜作为催吐剂用于抢救服毒患者(一般催吐剂量为500mg),若剂量大于1~2g即引起铜中毒。又如皮肤受黄磷灼伤,治疗上常以5%硫酸铜清创,若用它较长时间或较大面积湿敷创面,可由皮肤吸收而发生中毒。
2.摄入过量的硫酸铜(误服或企图自杀)或乙酸铜(用含有铜绿的铜器存放食物)而造成的中毒。
3.意外:早年曾有报道血液透析时由于透析液碱性太强,以至于溶解透析机器上的铜而引起中毒。
4.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人类疾病中无机铜引起溶血的代表性疾病。患者可发生血管内溶血。因先天性酶缺陷,肝内铜代谢异常,过量的铜沉积于组织还可引起肝、肾和脑等组织的损害。个别患者在疾病早期(儿童或青少年期)疾病尚未被诊断时,可因大量无机铜进入血液而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成为疾病的首发症状。
有关血管内溶血,可有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高铁血红素增高、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尿、血胆红素增高、血网织红细胞增多以及血红蛋白下降等表现。口服铜盐急性中毒时,血清铜、铜蓝蛋白及尿铜高于正常,而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血清铜蓝蛋白是降低的。血清铜氧化酶降低,直接反应铜及尿铜增高(正常参考值:血清铜0.015~0.034mmol/L;铜蓝蛋白280~560mg/L;尿铜0.24~0.48μmol/24h)。
口服铜盐中毒时可用硫代硫酸钠洗胃,并给予牛奶和鸡蛋清口服保护胃黏膜;可用依地酸二钠钙(金属铬合剂)解毒;对症治疗如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保护肝肾功能等。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溶血,其发作通常是短暂的,并且有自限性,但个别患者溶血表现严重,并反复发作。治疗可用青霉胺以促进铜排泄及终止溶血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