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因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物理因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主要源于机械性损伤和热损伤。
红细胞通过部分阻塞的血管或经过血管的异常表面时,会因受到剪切力的作用使细胞破裂导致溶血,可在患者外周血片见到红细胞碎片。见于心脏瓣膜修复术(包括人工瓣膜、同种瓣膜、异种瓣膜和自身瓣膜成形术),腱索断裂及心内补片修复术,瓣膜疾病(特别是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缩窄。也可见于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也是属于机械性损伤所致。
严重烧伤后可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多在24~48小时内),高温(>47℃)可使红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形态和功能异常,其严重程度与烧伤面积、温度高低和持续时间相关。
二、化学因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的非氧化剂类化学物包括砷化氢、铜、铅、高浓度氧等。砷化氢吸入后95%~99%以非挥发形式与血红蛋白结合,2~24小时即可出现中毒表现,病死率可高达20%。可以选择换血疗法去除含砷的红细胞。误服硫酸铜和长期使用含铜管路进行血透导致铜蓄积可发生溶血性贫血。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因血铜水平增高也可导致溶血。大量铜可抑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导致红细胞破坏。血浆置换可用于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急性溶血。铅等重金属中毒时,可导致红细胞5'端核苷酸酶(P5'N)活性获得性损害,从而损伤红细胞。高浓度的氧气可使红细胞脂质成分异常过氧化导致溶血。
三、生物毒素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毒蛇种类很多,不同种毒蛇其蛇毒的组成成分亦不同,大多数蛇毒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蛇咬伤后引起溶血性贫血并不多,远比神经症状和消耗性凝血病为少,溶血可以是急性爆发的,也可以延至数小时或数天后发作。蛇毒中多种成分可以导致溶血,其中磷脂酶A2,对红细胞膜有直接毒性,有些蛇毒中含有活性酶可以激活补体引起溶血。棕色隐士蛛咬伤后部分患者可出现血管内溶血,病程通常1周内自限,但偶有严重病例引发肾衰竭及死亡。某些毒蜂蜇伤后可在12~24小时后出现迟发型反应,包括溶血、DIC和肝肾功能损害等。蜂毒中含有蜂毒肽和磷脂酶A2,可协同损伤红细胞膜导致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