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yruvate kinase

中文别名 :PK缺乏症

英文缩写
PK
概述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简称PK缺乏症,是无氧糖酵解通路中红细胞酶缺陷所致的最常见的溶血性贫血。其发生频率仅次于G6PD缺陷,PK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为51/100万。国外报道患病率差异很大,多数报道为(3.2~8.5)/100万,也有报道2万分之一。

流行病学与遗传方式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纯合子表现明显的溶血性贫血,而杂合子的表现型通常正常。遗传性红细胞PK缺乏症是结构基因突变产生性质异常的酶分子病,现已发现PK基因突变的数目已达100多种,且多数为错义突变,也会发生缺失突变和插入突变。

编码PK的有两种不同的基因(PKMPKLR),编码生成四种不同的PK同工酶。PK缺乏的溶血性贫血是由PKLR基因突变引起的。已知PKLR基因突变型超过150种。另一方面结构正常的酶生成减少也可导致PK缺乏。溶血严重度与酶缺乏程度不一定平行。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PK作用下转化为丙酮酸,同时使ADP转为ATP以供应能量。所以PK缺乏可使ATP产生减少,使红细胞内能量缺失和脱水,发生溶血。

发病机制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纯合子表现明显的溶血性贫血,而杂合子的表现型通常正常。遗传性红细胞PK缺乏症是结构基因突变产生性质异常的酶分子病,现已发现PK基因突变的数目已达100多种,且多数为错义突变,也会发生缺失突变和插入突变。

编码PK的有两种不同的基因(PKMPKLR),编码生成四种不同的PK同工酶。PK缺乏的溶血性贫血是由PKLR基因突变引起的。已知PKLR基因突变型超过150种。另一方面结构正常的酶生成减少也可导致PK缺乏。溶血严重度与酶缺乏程度不一定平行。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PK作用下转化为丙酮酸,同时使ADP转为ATP以供应能量。所以PK缺乏可使ATP产生减少,使红细胞内能量缺失和脱水,发生溶血。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红细胞PK酶活力测定 ICSH推荐紫外分光光度速率法,通过紫外光谱检测NADH消耗量来反映PK酶催化活力。正常参考值为(15.00±1.99)EU/gHb(37℃)。 测定时必须除去白细胞,因为PK缺乏症溶血者的白细胞PK-M2基因未受影响,白细胞PK活性是正常红细胞PK活性的300倍。部分红细胞PK缺乏变异型在高底物浓度时,红细胞PK活性接近正常,但在低底物浓度时活性明显降低;也有部分红细胞PK缺乏变异型在实验室检查上主要表现为对其变构因子二磷酸果糖(FDP)的反应异常。因此临床上怀疑红细胞PK缺乏,而红细胞PK荧光斑点筛选试验和常规的PK活力定量检查没有明显异常时,应考虑做低底物酶活力(Low S)测定,或加FDP的PK活力(Low S+FDP)测定。年轻的红细胞PK活性较高,而衰老的红细胞PK活性降低,因此在诊断红细胞PK缺乏时,应考虑到网织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2.PK荧光斑点法初筛试验 正常参考值为20分钟内荧光消失。杂合子25~60分钟内荧光消失。纯合子60分钟以上荧光仍不消失。

3.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正常。

4.红细胞形态 多数病例在脾切除术前红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但脾切除后血涂片中常有典型的小棘球形红细胞,但这并不是该病所独有。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除严重贫血外一般不需输血。输血依赖者可以脾切除,有一定疗效,为了减少脾切除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一般>5岁后才实施。慢性溶血者需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反复输血者要同时去铁治疗。多数病例可活到成年,仅少数死于严重贫血。

作者
李津婴
来源
血液病学(第2版)(上、下册),第2版,978-7-117-14335-6,2022.12
实用内科学,第16版,978-7-117-32482-3,2022.06
下一篇:遗传性红细胞酶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