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棘刺红细胞增多症并不常见,多继发于酒精性肝硬化及其他肝脏疾病的晚期。棘刺红细胞的出现,提示肝脏疾病严重,预后不良,大多数患者将于数周或数月内死亡。
发病机制
正常红细胞膜内游离(即非酯化)胆固醇和磷脂的含量相等,红细胞膜内和血浆中游离胆固醇不断交换,处于动态平衡;而胆固醇酯则不能相互交换。在严重肝脏病的患者,血浆游离胆固醇和磷脂的比率增高,过多的游离胆固醇渗入红细胞膜中,使膜内游离胆固醇含量增高。棘刺红细胞形成的机制不清,推测可能是渗入红细胞膜内的大量游离胆固醇积聚于脂质双层,使膜表面扩张,形成不规则外形及靶形红细胞,选择性地更多聚集在外层,降低外层脂质的流动性,同时使红细胞的变形性减低。这类红细胞经过脾脏时被进一步修饰,去除一些膜,使形态趋于球形,并形成刺状突起,最终变成棘刺细胞。棘刺红细胞易被脾扣留而破坏。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理论上脾切除能显著改善棘刺红细胞溶血性贫血,但多数患者肝脏疾病严重,因此极少考虑手术。主要治疗原发病。
作者
王伟良;张之南
来源
血液病学(上),第2版,978-7-117-14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