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婴儿猝死综合征(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是指通过婴幼儿健康状况和既往史不能预测,通过死亡后的全面细致检查,包括完整的尸解、现场勘验和临床病史审查不能揭示原因的婴儿突然死亡。对任何突然的不能预料的婴儿死亡病例均应尸解,因为病史及死亡背景的调查不能完全排除许多先天性和后天性疾病。
在发达国家,SIDS是新生儿期后婴儿死亡的常见原因。1992年以前,非仰卧位睡姿被推荐为降低SIDS风险的措施,美国SIDS发生率为(130~140)/10万活产儿,每年约有7 000例患儿死于SIDS。1992年以后,尤其是1994年美国儿科学会发起了“仰睡行动(back to sleep)”,提倡采取仰卧位睡姿,SIDS发生率逐年快速下降,至2001年降至55/10万活产儿。但随后下降速率减慢,至2015年SIDS发生率降至39/10万活产儿。我国上海曾对SIDS做过回顾性调查,其发病率为0.56‰。SIDS在1个月内罕有发生,其发病高峰期为生后2~4个月,95%病例在6个月内发生。以冬季及早春发病多,这可能与冬春季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高发有关。
尽管SIDS很早就被人们认识,且经过很多努力,但确切病因至今仍不清楚。目前认为SIDS并非由单一病因所致,而是由婴儿发育、周围环境和多种病理生理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危险因素”是指与婴儿周围环境以及发育有关的一些因素,从而使婴儿容易发生SIDS。
一般认为下列因素与发病密切相关:①母体危险因素。母亲吸烟,年龄<20岁,滥用药物(尼古丁、可卡因)和酒精。②婴儿危险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SIDS死者的同胞、双胞胎、呼吸暂停病史。③睡姿。俯卧位睡姿是最易纠正的SIDS危险因素,以俯卧位睡眠为主的婴儿SIDS发病率比仰卧位睡眠婴儿高3倍。在推荐将婴儿置于仰卧位或侧卧位睡觉后,很多国家SIDS的发生率降低。在一些俯卧位睡眠姿势很少的地区,SIDS的发生率一直很低。该结果支持上述关联。④睡眠环境。床面及寝具松软,如毯子、被子、枕头、毛绒玩具和羊皮寝具,父母或兄弟姐妹与婴儿同床睡眠(bedsharing),睡眠中盖得太多导致婴儿过热(overheating)和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等。⑤遗传因素。SIDS发生可能与某些基因有关,如心脏离子通道基因多态性、延髓5-羟色胺传递基因多态性、胚胎早期自主神经发育有关的基因,烟碱代谢基因以及调节炎症、能量代谢、血糖与体温的基因等。
SIDS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但普遍认为“三重风险模型”能较好地阐明SIDS发病机制(图1)。该模型认为有潜在易感性的婴儿,如存在遗传疾病、脑部异常或孕期母亲吸烟等异常,在婴儿心脏、呼吸和睡眠/觉醒模式发生显著发育变化的关键时期,即出生后2~4月龄,若经历各种触发事件,如俯卧位睡眠、母亲吸烟、呼吸道感染或同床睡眠等危险因素后,就可能导致发生SIDS。有研究显示,死于SIDS的婴儿存在至少1项SIDS危险因素如俯卧位睡姿、母亲吸烟或早产等,且多数存在至少2项危险因素。因此SIDS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和行为习惯均起一定作用。

图1 三重风险模型
SIDS常发生于睡眠中,这与唤醒反应缺陷有关。SIDS发病高峰为生后2~4月龄,这恰是睡眠模式迅速成熟时期。由于脑干发育异常或成熟延迟引起心脏呼吸功能控制、睡眠觉醒调节及昼夜节律性调节异常,导致患儿睡眠中唤醒反应异常,发生一些应急事件时,不能及时从睡眠状态唤醒以避免一些致命的伤害性刺激。生理学研究也显示多种SIDS危险因素对婴儿血压、心率及其调节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唤醒反应。这说明心肺功能调节异常和唤醒反应缺陷是SIDS发生的重要原因。
SIDS患儿尸解所见缺乏特异性,诊断SIDS也无必备的征象。但是有一些共同的发现,如90%的患儿有点状出血,且较其他原因所致婴儿死亡明显。肺水肿也常见。对SIDS尸解的研究显示2/3患儿有慢性缺氧的组织学证据。这些证据包括肾上腺棕色脂肪残留、肝脏红细胞生成、脑干神经胶质增生和其他结构异常。除了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外,还有树状棘残留及髓鞘形成减少。脑干树状棘残留的原发部位位于网状结构的大细胞核及迷走神经的背核和孤核。有些SIDS患儿延髓中可见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多,这种增多的部位不限于与呼吸神经调节有关的部位。P物质,这种在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感觉神经元中发现的神经肽传导介质,在SIDS患儿脑桥中增多。少数SIDS患儿有弓形核的发育不良,此部位正是延髓腹侧心脏呼吸中枢所在之处,并且与调节唤醒、自主节律和化学感受器功能的部位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SIDS患儿弓形核中受体异常,包括与红藻氨酸结合的受体、毒蕈碱胆碱能受体及5-羟色胺能受体减少,且红藻氨酸受体与毒蕈碱胆碱能受体密度降低相互关联。弓形核中至少有一种以上受体的神经递质缺乏,其缺乏与包括唤醒反应在内的整体自主调节,特别是心脏呼吸控制有关。
其他尸解结果与轻度慢性窒息后机体的反应一致。SIDS有出生前和出生后生长迟缓及血中皮质醇浓度增高。SIDS婴儿玻璃体液中次黄嘌呤增高,因次黄嘌呤的前体物质腺苷(黄嘌呤)是一种呼吸系统抑制剂,说明其生前有较长时间的组织缺氧。这些观察结果提示在窒息和低通气之间有潜在的重要关系。即各种原因所致窒息引起机体继发性单磷酸腺苷分解加速,导致腺苷堆积可造成持久性通气过低,并形成恶性循环。
SIDS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建立准确的筛选方法以识别可能死于SIDS的高危婴儿。呼吸描记和多导睡眠描记的筛选方法,可集中监测呼吸或心律的异常形式,但常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适于SIDS患儿的预期识别。对发生过“明显的威胁生命事件(apparent life threatening event,ALTE)”的婴儿、早产儿、SIDS患儿同胞,发生SIDS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这是目前临床上最有用的识别SIDS高危儿方法。ALTE是指呼吸暂停、面色改变、肌张力低下和心动过缓等严重症状。因出现ALTE而需要心肺复苏的婴儿,其SIDS发生率可达8%~10%,发生过2次ALTE的婴儿其SIDS发生率高达28%。早产儿SIDS的发生率与出生体重成反比。SIDS患儿同胞发生SIDS的概率为普通婴儿的3~5倍,达(5~8)个/1 000活产儿。
所有婴儿睡觉时采用仰卧位,不推荐侧卧睡觉;婴儿应睡于专为婴儿设计的硬质床面(婴儿床、摇篮或摇篮床),床上不放置枕头、毛绒玩具及其他柔软物品,不使用婴儿床防撞围垫、毯子或其他松软寝具,不要给婴儿穿过多衣物。婴儿不应睡在气垫/充气床上。婴儿不与父母同睡一张床,但鼓励父母和婴儿睡在同一房间;妊娠女性在妊娠期应避免吸烟,婴儿出生后也要避免接触二手烟。提倡母乳喂养,将婴儿放到床上睡觉时使用安抚奶嘴。婴儿家庭心肺监测仪有助于快速识别呼吸暂停、气道梗阻、呼吸衰竭及吸氧患儿的氧供中断等情况,但并不能降低SIDS的发生,不推荐作为预防SIDS的措施。没有任何药物能有效地预防SIDS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