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道大出血(massive hemorrhage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并不罕见,从新生儿到儿童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表现为呕血或便血,且多呕血及便血同时或先后发生。大量出血常导致休克与急性贫血。一般突然发生大出血者常无其他全身或局部症状,称无痛性大出血,少数继发于某些疾病者可有腹痛或高热等相应症状。经验表明:大多数儿童消化道出血均具有一定的自限性,自发地或在住院早期即停止出血,但由于儿童血容量较小,因此应尽可能早期进行治疗。
出血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五类:
1.出血性疾病
如新生儿自然出血、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等。
2.感染性疾病
如新生儿败血症、出血性肠炎、肠伤寒出血、胆道感染出血等。
3.胃肠道局部病变出血
常见病因有食管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婴幼儿溃疡病出血、异位或迷生胰腺组织、肠息肉脱落、胃肠道血管瘤、肠重复畸形等。此类出血以梅克尔憩室出血最为多见。但有不少患儿一次大出血后不再出血,始终诊断不清。
4.少数“无痛性”急腹症出血
如新生儿肠扭转(肠旋转不良症)、休克性肠绞窄以及少见的无痛性肠套叠(症状以休克及出血为主)等。
5.近几年有关血管畸形
如肝外门静脉畸形-Abernethy形、动静脉瘘畸形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报道亦有增多趋势。
大出血的治疗原则是在积极抢救休克的同时进一步查明出血原因,随时按可能存在的病因做必要的检查。一般尽可能以非手术方法控制出血,纠正休克,争取条件确定病因诊断及出血部位,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做好手术准备。除按照一般原则抢救休克外,大出血的抢救尚须从下列四方面考虑:
1.一般治疗
包括镇静、休息和吸氧。严密监测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定期复查血红蛋白的变化。对于中等量及以上出血的患儿应严格禁食,必要时留置胃管吸出含有胃酸的胃液,以保护食管、胃及十二指肠黏膜,也可通过胃管用冰盐水洗胃并注入止血药物如凝血酶、云南白药等。
2.输液、输血疗法
等量快速输液、输血为抢救大出血的重要措施。一般早期无休克之出血,可以输注浓缩红细胞和新鲜血浆,有利预防继续出血;合并休克时,一般首剂给予等张晶体液(如生理盐水、等张碱性液)20ml/kg,10~15分钟内快速注入,之后尽快输注浓缩红细胞和新鲜血浆。监测血压和血红蛋白变化,每次输液、输血后评估生命体征,以决定下一步输液、输血量及输注速度,直至血压平稳。如血压仍低,则应考虑出血不止而进行必要的止血手术。大量出血有时较难衡量继续出血的速度、肠腔内存血情况及休克引起心功能变化等,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有助指导液体复苏。在液体复苏的基础上若血压仍低,酌情使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必要时使用多巴酚丁胺、毛花苷丙等强心药物。
3.药物治疗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合理药物治疗常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1)蛇毒血凝酶:是从巴西蝮蛇毒液中提取的凝血素,在血管破损处局部发挥作用而不发生血管内凝血。
(2)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西咪替丁等,可抑制胃酸的分泌,保护消化道黏膜的同时改善消化道内环境,使胃液pH>6,从而凝血因子才能发挥作用。
(3)生长抑素:可使内脏血管收缩,减少门静脉主干的血流,并可抑制胃肠道及胰腺分泌,保护胃黏膜。
4.止血术
对有局限出血病灶者,首先考虑内镜检查同时止血,一般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胆道出血均可鉴别,并能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无内镜条件,或患儿不能耐受内镜检查,最可靠的止血术是外科手术止血。但外科手术需要一定条件,最起码的条件是出血部位的大致确定,从而才能决定手术途径及选择切口。至少要区别食管出血或胃肠出血,以决定进行开胸或开腹探查。成人使用的气囊导尿管或三腔气囊管(图1),也可用于小儿,但需根据食管长度,适当减短食管气囊上方的长度,以防压迫气管。在止血的同时还可对出血部位进行鉴别。经鼻(婴儿可经口)插入胃中,吹起气囊,拉紧后将管粘在鼻翼上或加牵引,使压住贲门,而把胃与食管分隔成两室。然后从另一鼻孔将另一导尿管插入食管,用盐水冲洗(注意小量冲洗,以免水呛入气管)(图2)。如果食管内无出血,则可很快洗清。如果冲洗时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则可判断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可用三腔管的食管气囊压迫止血(图3)。

图1 三腔气囊管
管腔1连通贲门下气囊,充气后,将管自鼻孔外拉紧,防止脱出并压迫贲门止血;管腔2连通食管下段气囊,充气后压迫食管静脉曲张止血;管腔3连通胃管,用以冲洗及吸引胃内容

图2 食管出血-气囊管堵住贲门试验
①管冲洗后不再有血可排除食管出血,始终有血可诊断食管出血;②管冲洗后不再有血可诊断食管出血,始终有血可疑诊胃出血

图3 胃出血-堵住幽门试验
查完食管后,还可再经该管的胃管冲洗,如果冲洗液很快澄清,则可说明胃内无出血。
如始终有鲜血洗出,则不能排除胃、十二指肠段出血,则须开腹探查胃、十二指肠(切开探查),包括胆道、胰腺。屈氏韧带下用肠钳闭合空肠后冲洗。如果洗胃证明出血不在胃、十二指肠,则可直接探查小肠。小肠出血一般透过肠壁可以看到,但大量出血时,常不易看出出血灶,须采取分段夹住肠管后穿刺冲洗肠腔的办法(图4)。每段1m,逐段检查出血灶。任何一段发现出血不止,再将该段肠管又分为三段夹住,每段0.33m。若仍不能找到明确的出血点,可以切除该出血肠管。若事先考虑有直肠肛门出血的可能(如血管瘤、内痔及息肉脱落),则应于术前先行乙状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填塞直肠,因开腹不易探查直肠以下部位(图5)。
一般消化道大出血,绝大多数可经非手术治疗而止血。当呕血、便血停止,排出正常黄色大便,或留置胃管吸出物中已无血时,应立即检查大便及胃液有无隐血。若隐血阳性,则应抓紧时间试行下列两项诊断检查。

图4 小肠结肠出血-开腹探查分段检查
①②③④钳将小肠分为三段,⑤钳在乙状结肠,顺序造瘘五处(1、2、3、4、5),用双腔吸引管冲洗探查,③钳待查完近端后移至虚线处探查远端

图5 乙状结肠以下出血-乙状结肠镜检探查
通过乙状镜先填入纱布绷带,绷带末端缝一牵引线以备查完时拉出绷带,通过乙状镜用导管冲洗后无血可排除乙状结肠以下出血,始终有血可诊断出血,经镜查出血点
(1)吞线试验:在0.5~1m长粗白丝线的一端扎一小鱼肝油胶囊,使患儿吞下,另端牢固粘在口角上,24小时后慢慢拉出白线(轻拉,以免损伤黏膜出现假阳性),则可见线之近端为白色,远端一半为黄色(胆汁染成)中间如有红色血染痕迹,则可推测病变所在,然后再以钡餐证实。线上若未发现红色血染痕迹,可将该线剪成数段,分别作隐血检查,以确定或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2)双腔肠减压管试验:以双腔气囊肠减压管经鼻插入胃中,抽出胃液检查隐血,如果阴性则等待双腔管进入十二指肠后,吹起气囊,拉回至幽门,将外端暂时粘在鼻翼上,再抽十二指肠液及胆汁(分四部分)查隐血,如均为阴性,则松开鼻翼上的固定,并在管上涂油,使管可以自由随肠蠕动而渐渐进入肠下段。每小时抽一次肠液检查隐血,任何部位隐血阳性,则立刻将管固定于鼻翼,同时向管内注入少量稀钡浆进行造影,以明确双腔管停留部位及出血可能的病变(特别注意憩室或肿瘤的存在),作为将来开腹进行根治手术的参考。
出血停止后,一般情况恢复,条件许可时,应再做如下检查:①钡餐X线检查:若怀疑为上消化道出血,如食管静脉曲张、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可行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对小肠病变如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等的诊断多无帮助。②钡灌肠:怀疑结肠病变多可采用,如结肠息肉、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等。③乙状结肠镜检:可发现直肠及乙状结肠病变,达到诊断及治疗目的,如发现息肉可行摘除术。④纤维内镜检查:胃、十二指肠镜可诊断与治疗胃、十二指肠病变及逆行胆道造影诊断肝胆病变。结肠镜可检查结肠病变。⑤选择性血管造影或放射性核素示踪:在急性出血时,在手术台上使用能有助于确定出血部位。⑥ CT放射性核素腹部扫描,常可显示梅克尔憩室出血。
不少大出血患儿一次出血后,查不出任何原因,并且也不再发生出血。即使有过一两次大出血发作,而无明确局部出血灶病变者,均不宜采取手术探查。但仍宜努力,争取明确诊断。只有出血不止,威胁生命或屡次出血,严重影响健康(贫血不能控制)时,才考虑诊断性探查手术。如探查后仍不得诊断,亦不能控制出血,可以在出血段的小肠中下部行双孔造瘘。可以通过造瘘实施局部止血措施,如局部用止血剂、冰水灌注、血管收缩剂等;还可以进一步明确出血部位在瘘以上或以下,同时可通过瘘进行钡造影或内镜检,明确诊断。通过瘘口的保护,可早期恢复进食,如瘘以上不出血,则可经口进食,瘘以下不出血则可肠内滴注营养液代替静脉输液。待出血问题解决后,及时关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