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onvulsion
中文别名 :抽搐;抽风;惊风
惊厥(convulsion)是儿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是由于脑大量神经元一过性同步化放电导致的所涉及随意肌的不可控制的抽搐或者肌张力改变,可以是部分身体(局灶性),也可以是全身性的(全面性)。
1.感染性病因
(1)颅内感染
如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引起的脑膜炎或脑炎。脑脊液检查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
(2)颅外感染
非颅内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包括感染中毒性脑病(大多并发于脓毒症、重症肺炎、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等严重细菌性感染疾病)、热性惊厥等。
2.非感染性病因
(1)颅内疾病
包括颅脑损伤与出血、先天发育畸形、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2)颅外(全身性)疾病
包括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代谢性疾病(水电解质紊乱、肝肾衰竭、Reye综合征、遗传代谢性疾病等)、中毒等。
治疗原则是尽快明确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控制惊厥,稳定生命体征。
1.一般处理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处理病情变化(如脑疝、呼吸停止等);注意记录惊厥发作的具体表现;注意保护,避免意外伤害,保持头向一侧偏斜,维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及误吸,不要向口腔内塞入任何物品;不要过度用力按压病人,以免造成骨折;必要时给氧。若长时间发作(>30分钟),应根据氧合情况适时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2.止惊治疗
多数惊厥发作可在5分钟内自发缓解,发作超过5分钟者需要及时给予药物止惊治疗。1次惊厥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多次发作持续>30分钟,且发作间期意识不恢复至发作前的基线状态,称为惊厥持续状态。如果是癫痫发作,则称为癫痫持续状态。
(1)首选苯二氮䓬类药物
如有静脉通道,应静脉推注地西泮,每次0.3~0.5mg/kg(单剂最大剂量10mg)静注(每分钟1~2mg、新生儿0.2mg),如发作持续,必要时10~1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如不能或者难以马上建立静脉通道的情况下,目前在国内,咪达唑仑肌内注射具有很好的止惊效果,而且操作简便、快速,可作为首选,首剂0.2~0.3mg/kg,最大不超过10mg;如发作持续,可继续静脉输注,1~10μg/(kg•min),维持 12~24小时。
(2)苯巴比妥钠
肌注吸收较慢,不适宜用于急救的一线用药,可选用静脉制剂。负荷量10mg/kg,注射速度<25mg/min。此药维持时间较长,多于12小时后使用维持量,4~5mg/(kg•d)。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静脉注射,苯巴比妥在脑组织中的蓄积也需要较长时间,大约需要20~60分钟脑组织药物才可达峰浓度;由于半衰期很长(婴幼儿平均50小时),因此先用苯巴比妥再用苯二氮䓬类容易合并长时间呼吸抑制;此药镇静作用较强,持续时间长,容易影响意识判断,在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者怀疑脑病的时候,判断意识对于判断病情很重要。因此目前此药已经仅作为止惊治疗的二线、甚至三线治疗。
(3)10%水合氯醛
用于上述治疗无效时,剂量为0.5ml/kg(50mg/kg),稀释至3%灌肠。目前国内,在没有条件很快使用静脉注射地西泮或者肌内注射咪达唑仑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首选止惊治疗。
(4)苯妥英
用于惊厥持续状态。 15~20mg/kg,溶于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mg/(kg•min),24小时后予维持量5mg/(kg•d)。开始负荷量时需严密监测各项心脏功能。
3.病因治疗
不同年龄导致惊厥的病因存在明显差异,应及时、准确地了解惊厥的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否则惊厥治疗的效果也不好,甚至无效。因此在进行止惊治疗的同时应尽快明确惊厥的病因。在急诊情况下,对于惊厥持续状态者,推荐首先取血做血常规、血糖、血电解质(小婴儿必须包含钙、镁)检查,有条件者可以做急诊肝肾功能、血气分析、血氨,如果有病史线索提示时,可酌情行脑脊液检查、抗癫痫药血药浓度检测、血培养、血毒物检测等。
4.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给予药物及物理方法降温;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如存在颅内压增高可予以20%甘露醇等降低颅压;必要时予循环与呼吸支持(纠正低血压、心律失常,适时机械通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