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在日常生活中与电接触的机会随社会的发展而增多,触电(electric shock)的原因多为用手触摸电器、电源插孔或手抓电线的断端,偶有雨天在树下避雨时遭到雷击,重者可造成局部和全身严重伤害,甚至使患儿致残致死。据我国部分统计资料显示小儿电击伤约占住院烧伤患儿的1%,部分轻伤患儿触电后自动恢复,部分患儿已经当场死亡,故实际发生率尚难统计。
电流对人体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下列因素:①电流种类(交流、直流);②电流强度;③电压高低;④电流受到的阻力;⑤人体接触电流的时间;⑥电流在体内流经的途径;⑦电流的频率(低频、高频)。根据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人体各种组织对电流的阻力各异,从大到小依次为骨骼、肌腱、脂肪、皮肤、肌肉、血管、神经。各组织处在不同状态,其电阻也有改变,如皮肤出汗、潮湿时,电阻较皮肤干燥时小。
电流对人体致伤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①电流通过组织时由于电阻的存在,电能转为热能产生组织烧伤。组织损伤严重的部位,常为电阻大的部位。②交流电可引起神经系统和肌肉强烈的兴奋。除骨骼肌外,支气管平滑肌也可因兴奋发生强烈收缩致呼吸停止。也可使心血管功能发生障碍,冠状动脉痉挛致心跳停止。③电流使组织因电解而发生分解,并使细胞膜内外离子平衡受到破坏。
首先,尽快使患儿脱离电源。关闭电源离开电闸,用干木棍或竹竿拨去搭在患儿身上的电线,把患儿推离电源现场。施救者不能用手直接推或拉触电患儿。
脱离电源后如已停止呼吸,立刻口对口人工呼吸或复苏气囊人工通气。对已处于昏迷、心跳停止、瞳孔扩大的患儿,也应积极抢救。因触电后电流的强刺激作用,常出现“假死”现象,因此心肺复苏不可间断,同时急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局部创面处理:经心肺复苏治疗,病情相对稳定后仔细检查创面,估计可能的深度及范围。尽快清除坏死组织,可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减轻临床中毒症状,消除并发感染的病灶。因电烧伤病变是进行性发展的,故应反复多次清创,不能期望1~2次清创就可以结束。待坏死组织彻底清除干净,再采用各种方法覆盖创面促进愈合。
患肢因组织坏死或严重感染无法保留时应考虑尽早截肢。并发肢体筋膜腔综合征时,应立即行筋膜切开减张术以恢复患肢血运。大血管损伤出血,多发生在伤后2周左右,常于换药时埋在坏死组织中,已损伤血管可突然破裂,故换药时应小心仔细,可给予患儿适当镇痛镇静,争取合作。充分做好精神和物质准备(如止血带、纱布、弹力绷带),发现有出血迹象的大血管,可根据解剖关系及周缘组织健康状况尽早处理。
宣传教育儿童使之了解用电知识,了解触电的严重后果;责任明确,经常检验电器运行情况,杜绝漏电;电源安置应远离儿童能触摸到的地方,避免接触;户内电线、变压器材及对人有危险的带电设施,应妥善安装防护网栏,以减少触电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