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烧烫伤
烧烫伤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burning

概述

由于热力或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组织损伤称之为烧伤(burning)。其中,由于热液(如沸水、沸油、沸汤、热蒸汽等)所引起的组织损伤称为烫伤,它是热力烧伤的一种。烧烫伤常见于体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等,也可发生于眼、口腔、呼吸道、食管、胃等其他部位。

病因学

1.热力烧伤

小儿烧伤多为热力烧伤,即高温物质对皮肤造成的损伤,包括热液、火焰、热蒸汽、热金属等高温物体引起的烧烫伤。婴幼儿常因热水袋、洗澡盆内的热水或碰翻盛热液的容器而烫伤。我国北方农村有锅台与炕相连的习惯,儿童不小心可从炕上跌到热水锅里发生大面积烫伤。

2.化学烧伤

由强酸、强碱及糜烂性毒剂等化学物质引起的烧伤。

3.电能烧伤

由电流或雷电引起的组织损伤及功能障碍。

4.放射能烧伤

由放射线造成的组织烧伤,在儿童中罕见。

小儿烧伤的特点

易发生较深的烧烫伤。小儿皮肤薄嫩,避热能力及逃脱能力差,在同等致伤情况下,小儿局部组织损伤的程度较成人严重。

1.易发生休克

小儿体表面积相对较成人大,同等面积烧烫伤引起体液丢失较成人相对多,容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且较成人严重。

2.易发生感染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抗感染能力较成人差,烧烫伤后易发生感染。

3.易发生营养不良

小儿基础代谢率高,机体处于生长发育期,对营养的需求量大。烧烫伤后由于渗出及发热等原因,机体对营养的需要量明显加大。烧烫伤后常发生腹胀、腹泻及食欲缺乏,营养摄入量不足。因此,小儿烧烫伤后容易发生营养不良。

4.易发生高热和惊厥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容易扩散,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容易发生呕吐、高热和惊厥。

5.瘢痕增生明显

小儿组织增生活跃,深Ⅱ度及Ⅲ度烧烫伤创面愈合后极易形成增生性瘢痕及挛缩。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原则

1.现场急救

(1)迅速脱离热源:烧伤时帮助儿童就地打滚扑灭火焰,或用水将火扑灭,或用棉被、毯子等马上覆盖隔绝空气而灭火。烫伤时迅速脱去热液浸透的衣服。酸碱烧伤立即用大量自来水冲洗。石灰粉烧伤应先去掉粉粒后再用清水冲洗,避免石灰遇水产热而加重烧伤。

(2)用冷水冲洗受伤部位。

(3)保持创面清洁:创面处用食物保鲜膜或清洁纱布包好,切忌用有色药物、牙膏等涂抹创面。

(4)若出现呼吸循环障碍,应立即进行心肺功能支持。

(5)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向后仰使气道充分打开有利于通气。头要偏向一侧以防呕吐时误吸。

(6)及时转送:危重患儿应及时送往就近的医院救治,运送过程中应继续抢救并注意患儿的神志、呼吸、脉搏及血压情况。

2.轻度烧烫伤的治疗

轻度烧烫伤患儿常不需静脉输液,在门诊治疗即可。

(1)防治感染:口服抗生素即可,应选择广谱抗生素,常用药物为青霉素类及头孢类抗生素。一般服用3~5天,体温正常即可停药。

(2)预防破伤风:烧烫伤后常规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 500IU或破伤风类毒素0.5ml,预防破伤风杆菌感染。前者经试敏后无过敏者可肌内注射,如有过敏反应,应进行脱敏注射。后者可直接肌内注射。

(3)可予以口服补液盐。

(4)创面处理:应用0.1%苯扎溴铵等对创面刺激性小的制剂清创,然后烧烫伤创面应用紫草油纱或凡士林油纱等覆盖创面,并用吸水纱布或棉垫包扎。对于污染严重、深Ⅱ度或Ⅲ度烧烫伤,创面涂擦磺胺嘧啶银可有效防止局部感染。如创面有感染化脓,要及时清除油纱及脓液,创面改用乳酸依沙吖啶、络合碘等水性敷料湿敷以便创面脓液引流。每天换药一次,直到感染消除为止。

3.重度烧烫伤的治疗

(1)补液:

①补液计算公式是:伤后第1个24小时每1%烧伤面积每公斤体重需补充胶体和电解质液量2ml。如有特重烧伤或头面部烧伤,1%烧伤面积每公斤体重需要补充给予3~4ml液体。②补液速度:开始时应较快,伤后8小时补入总液量的一半,另一半于以后16小时补入。能口服者争取口服。伤后第2个24小时的补液量为第1个24小时的一半。③补液成分:烧烫伤后丢失液体主要成分为水、电解质及蛋白质,故需补充晶体液及胶体液。晶体液为生理盐水、2∶1液、1.4%碳酸氢钠等含钠的等张液。胶体液为血浆、白蛋白、右旋糖苷及血浆代用品。晶体与胶体液之比为1∶0.5,严重烧烫伤可达1∶1。当较大面积Ⅲ度烧烫伤有较多红细胞破坏时可适量输浓缩红细胞。补充生理需要量用1/3张的10%葡萄糖氯化钠钾维持液。

(2)防治感染:

烧烫伤早期创面以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为主,宜用青霉素、第二代头孢等抗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烧烫伤后1周左右创面易发生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应改用三代头孢等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创面有脓者,要根据分泌物病原培养结果调整用药。

(3)创面的处理:

①清创:应用0.1%苯扎溴铵冲洗创面。②包扎疗法:四肢创面宜采用包扎疗法,创面外敷紫草油纱或凡士林油纱,或用络合碘纱布湿覆,外敷较厚的无菌吸水纱及棉垫,然后加压包扎。当渗出较多或有臭味时应随时换药,若渗出不多应维持包扎10~14天左右。③暴露疗法:适用于头、面、颈、会阴部烧烫伤。对于污染严重、面积较大或有受压部位者选用磺胺嘧啶银局部外涂。清创后,将磺胺嘧啶银粉用0.1%的苯扎溴铵调成糊状均匀涂于创面数次,直到在创面上形成一层痂皮为止。磺胺嘧啶银对创面有刺激,涂药后常引起患儿全身发抖、口周青紫、精神减弱、心率加快,故此药应在休克平稳后应用,用药前静脉给予镇痛剂可减轻不良反应。较小面积、非受压部位的浅Ⅱ度烧烫伤创面选用络合碘局部外涂,对创面刺激性小、经济、应用方便。对已产生感染的创面应及时清理创面脓液及坏死组织,创面用乳酸依沙吖啶等药物湿敷便于脓液引流。④焦痂的处理:可采用手术切痂植皮或自然脱痂后植皮方法。

(4)营养支持:

对严重烧烫伤患儿进行营养支持非常必要。营养支持方法包括胃肠内营养支持、部分静脉营养支持、完全静脉营养支持。小儿大面积烧烫伤后第3天开始可以喂奶、粥等半流食,以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5)对症处理:

①降温:患儿体温超过38℃要积极降温以防惊厥发生。常用降温方法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②抗惊厥:发生惊厥时立即给予地西泮静脉缓慢推注止惊。低钙惊厥者先静脉缓慢推注5%葡萄糖酸钙20ml,再根据血生化结果调整血钙。③镇痛:烧伤后镇痛已视为常规治疗。常用的镇痛药物有:曲马多,每次1~2mg/kg,静脉或肌内注射,无成瘾性;索米痛,3岁以前0.125mg/次,4~6 岁 0.25mg/次,7 岁以上 0.5mg,口服;轻中度疼痛可给予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口服。④预防应激性溃疡:重度烧烫伤患儿在积极抢救休克、抗感染的同时可静脉输注奥美拉唑,或西咪替丁等H2受体拮抗剂,减少胃酸分泌,预防应激性溃疡。⑤脑水肿治疗:小儿头面部烧烫伤面积较大者由于脑缺氧、酸中毒等原因容易发生脑水肿。当发现脑水肿早期表现时,要及早静脉输入20%甘露醇以减轻脑水肿,并进行镇静止抽等对症处理[3]。⑥尽量早期开始肠内营养,注意蛋白质补充;可考虑补充谷氨酰胺以促进皮肤黏膜生长;对烧伤面积≥60%的儿童可使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以促使创面愈合。

作者
齐鸿燕;周红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两册,第9版,978-7-117-32904-0,2022.04
上一篇:皮肤裂伤 下一篇:溺水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