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ccidental injury
意外伤害(accidental injury)是指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意料之外的、非疾病的事件或事故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儿童因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危险辨别能力,是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近年,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意外伤害是14岁以下儿童的首位死因。意外伤害本身的严重性、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诊疗涉及儿童医疗领域多学科多专业,是儿科医疗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儿科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预防和控制儿童意外伤害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关键因素。
儿童意外伤害是一个社会性问题,有效防范儿童意外伤害,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是政府、托幼机构、教育部门、新闻媒体、医疗机构、家长责无旁贷的任务。
意外伤害近年来已成为中国0~14岁儿童的首位死亡原因,每年有超过20万0~14岁的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死亡率为67.13/10万,即每3位死亡的儿童中就有1位是意外伤害所导致,占儿童总死亡的31.3%。
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三城市儿童意外伤害状况及家长认知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个城市0~14岁儿童中,意外伤害总发生率为16.5%。儿童1~4岁是发生意外伤害最多的年龄组,发生率为21.1%。跌落是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最高的,约占34.7%;其次是碰撞/挤压伤占26.9%;扭伤占11.5%;交通事故占7.2%;烧烫伤占4.7%。儿童意外伤害最常发生的地点是在家中,发生率为43.2%;其次是学校和幼儿园,发生率为22.8%;街道和公路上为22.3%。受伤时,儿童有近一半是在娱乐活动(44.6%),其次是体育活动(17.5%)。
意外伤害所致伤残人数远远超过死亡人数,儿童意外伤害的社会代价是惊人的,我国每年因伤害而带来的损失超过365亿元人民币。意外伤害不单是一种躯体伤害,而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儿童意外死亡和伤残对家庭的精神打击是无法直接计算的。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将意外伤害分为6种:①机动车损伤;②中枢神经系统损伤;③跌落伤;④烧伤;⑤淹溺和溺水;⑥暴力(包括自杀、他杀、虐待伤)。
世界卫生组织将意外伤害也分为6种:①交通意外;②窒息;③淹溺和溺水;④急性中毒;⑤跌落伤;⑥其他。
在临床工作中,儿童意外伤害大致分为两类:
1.简单伤害
又称为诊室治疗的伤害,多为单一伤口,伤口较小,出血或失血量小,伤情较轻,创伤评分属轻度损伤,通常在外科急诊治疗室就可以处理。常见的有:
(1)轻微的软组织损伤:包括擦伤、抓伤、挫伤、裂伤。
(2)韧带、肌腱、关节囊扭伤。
(3)浅刺伤:木刺伤或异物刺伤。
(4)手指、足趾绞窄伤:缠绕指/趾。
(5)无休克及中毒症状的动物蜇咬伤。
(6)单个骨或关节损伤:简单骨折、脱位、半脱位。
(7)<5%的Ⅱ度或<1%的Ⅲ度烧伤或冻伤。
(8)无昏迷跌落伤。
(9)不合并内脏损伤的胸部或腹部挫伤。
(10)无合并症的自行车或机动车交通伤。
2.复杂伤害
又称为住院治疗的伤害,伤口大且深,可为多个伤口,出血或失血量大,伤情较重或有生命危险,创伤评分法属危重病例,通常在外科手术室或病房抢救和治疗。常见的有:
(1)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包括撕裂伤、撕脱伤。
(2)创伤性窒息和颈部或四肢绞窄伤。
(3)毒蛇咬伤和合并休克或明显中毒症状的动物蜇咬伤。
(4)需要牵引或手术的骨折、脱位。
(5)婴幼儿>10%的Ⅱ度或>1%的Ⅲ度烧伤或冻伤,学龄儿童>50%的Ⅱ度或>15%的Ⅲ度烧伤或冻伤,烟雾或毒雾吸入伤伴呼吸困难。
(6)坠楼、坠洞、高空坠落。
(7)有内脏损伤的异物穿透伤或枪弹伤。
(8)踩踏伤和挤压伤:肌肉挤压中毒症、筋膜间隔综合征。
(9)淹溺和溺水。
(10)电击伤、电烧伤、化学烧伤。
(11)内脏损伤和贯通伤:内脏破裂、穿孔、出血。
(12)有内脏损伤或多发骨折的机动车或自行车交通伤。
目前开展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①建立常规的事故记录和报告系统: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家庭中发生的事故,都有现场记录(包括相片、录像等),其中包括时间、地点、伤害部位、伤害程度(包括死亡)、损伤原因及来源、相应的心理学、社会学因素、环境因素及是否可以预防。对家庭、社会造成的影响,采取的治疗和处理措施;②宣传教育:通过电视、报纸、小册子、家长会、专门讲座等各种渠道和形式,就有关内容利用最近发生的案例进行宣教。这种宣教要针对广大群众的错误认识,有针对性地提供教材;③立法:制定有关法律,约束行为,规范各种制度,减少、杜绝事故;④经济惩罚:对有造成意外伤害或有较大伤害风险的行为进行经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