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viral conjunctivitis
病毒性结膜炎(viral conjunctivitis)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感染结膜引起的炎症。病变程度因个人免疫状况、病毒毒力大小不同而存在差异,通常有自限性。临床上按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多见,包括流行性结角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咽结膜热、单纯疱疹病毒性结膜炎和新城鸡瘟结膜炎等。慢性病毒性结膜炎包括传染性软疣性睑结膜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睑结膜炎和麻疹病毒性结角膜炎等。
可由多种病毒引起,流行性角结膜炎由腺病毒感染所致,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由肠道病毒70型所致。
1.流行性角结膜炎
流行性角结膜炎(epidemic kerato-conjunctivitis)主要是腺病毒(DNA)病毒8型或9型所致的角结膜炎。本病1938年首先发现于德国,以后蔓延世界各地引起流行。目前各地仍有散发病例。常为双眼发病,病人常有异物感、痛、怕光流泪及视力减退。
急性期眼睑水肿,睑、球结膜明显充血,球结膜水肿,结膜较多滤泡形成,有时结膜下点状出血及假膜形成,耳前淋巴结肿大,结膜分泌物较少,呈水样,7~10天后急性结膜炎渐消退,但多数病人此时出现角膜点状上皮下浸润,多位于中央区,数个或数十个不等,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模糊,直径0.5~1.5mm,有时聚集呈簇,但不发生溃疡。炎症消退后角膜留下的云翳,数月后渐渐吸收,也有持续数年者,视力多能恢复正常。
2.咽结膜炎
咽结膜炎(pharyngo-conjunctivitis)又称咽结膜热,是由腺病毒(DNA病毒)3型或7型所致的急性滤泡性结膜炎,伴咽炎及发热。1953年首先于美国流行,以后蔓延世界各地。病人多为儿童及青少年。有发热、咽痛、肌痛、颌下及颈淋巴结肿大。眼部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可由浅层点状角膜炎。一般预后良好。
3.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epidemic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是由70型肠道病毒(偶有A24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一种暴发流行的自限性眼部传染病。
潜伏期短,病程短。常见症状有眼痛、畏光、异物感、流泪、结膜下出血、眼睑水肿等。结膜下出血呈片状或点状,从上方球结膜开始向下方球结膜蔓延。多数患者有滤泡形成,伴有上皮角膜炎和耳前淋巴结肿大。少数人发生前葡萄膜炎。
以局部治疗为主。积极控制感染,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角膜损害。传染期患者要注意隔离,严格消毒患者的用具,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