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皮肤是身体最外层的一个器官,它覆盖全身,保护机体免受外界刺激,并参与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对整个身体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和进行合理治疗及预防,对小儿皮肤、皮下组织的解剖生理特点进行阐述。
一、解剖学特点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约占总体重的16%,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及其附属器构成。成人的皮肤面积为1.2~2.0m2,新生儿约为0.21m2。皮肤的厚度随年龄、部位不同而异,新生儿皮肤厚约1mm,而成人大部分为2mm,臀部、手掌及足部更厚,约为3~4mm。掌跖及四肢伸侧等处皮肤较厚,眼睑、乳房和四肢屈侧等处皮肤较薄。
(一)表皮
表皮(epidermis)由胚胎期的外胚层演变而来,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两类细胞组成,后者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少量梅克尔细胞。
1.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又称角朊细胞,是表皮主要的细胞,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细胞在其分化过程中胞质内逐渐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角蛋白。根据角蛋白形成细胞的分化阶段和特点,表皮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基底层借助基底膜带与真皮连接。
(1)基底层(stratum basale):是表皮的最下层,仅一层基底细胞,呈长柱状或立方形,核较大,卵圆形,细胞嗜碱性,呈栅栏状排列于基底膜上。
(2)棘层(stratum spinosum):位于基底层上方,一般由4~10层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边形,体积较大,核呈圆形。细胞向四周伸出许多细短的突起,故称棘细胞。相邻细胞的突起由桥粒连接形成细胞间桥。最底层的棘细胞有分裂能力。
(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位于棘层之上,由2~4层较扁平的梭形细胞组成。这些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器已退化,胞质中有许多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嗜碱性强的透明角质颗粒。其厚度与角质层厚度一般成正比。
(4)角质层(stratum corneum):为扁平、无核、嗜酸性染色的角化细胞。病理切片时观察到角质层内有时呈网状,是与切片有关。
掌跖皮肤角质层厚的部位,在HE染色切片中,角质层下有时可见一均匀一致的嗜酸性带,称为透明带或透明层(stratum lucidum)。
(5)基底膜带(basementmembrane zone,BMZ):位于基底细胞层下方,起着连接表皮与真皮的作用。在PAS染色时可见一条均匀一致的紫红色带,呈现PAS反应阳性,说明含有相当大量的黏多糖。
新生儿表皮角质层、透明层和颗粒层均很薄,发育不完善,但基底层发育旺盛,细胞增生很快。且新生儿基底膜发育不完善,其中的结缔组织和弹力纤维发育较差,与表皮和真皮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表皮较易脱落。皮肤角化程度也可反映成熟和营养状况。足月的正常新生儿24~48小时后才脱屑,而未成熟儿生后即脱屑。
2.树枝状细胞
(1)黑素细胞(melanocyte):来源于外胚叶的神经嵴,具有合成黑色素的作用。其胞浆透明,核小深染。黑素细胞位于基底细胞层。约8~10个基底细胞间有一个黑素细胞。新生儿所含黑素颗粒比成人小,黑素生成亦比成人少。
(2)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大多位于棘层中上层、胞浆透明。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吞噬细胞功能,有摄取、加工并递呈抗原作用。在电镜检查时可见细胞核呈脑回状切迹。胞浆内有一特征性的网球拍样颗粒(Birbeck颗粒)亦称朗格汉斯颗粒。
(3)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在光滑皮肤的基底细胞层存在,数量很少,目前认为梅克尔细胞很可能是一个触觉感受器。
(二)真皮
真皮(dermis)主要由结缔组织组成,包括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基质。神经、血管、淋巴管、肌肉、毛囊、皮脂腺及大、小汗腺均位于真皮结缔组织内。
真皮厚度约为表皮的15~40倍,有少数细胞成分,如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及淋巴细胞。真皮主要分为两层,即乳头层及网状层。
1.乳头层(papillary layer)
为紧邻表皮的薄层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细密,含细胞较多。此层的结缔组织向表皮底部突出,形成许多嵴状或乳头状的凸起,称真皮乳头(dermal papilla),使表皮与真皮的连接面扩大,有利于两者牢固连接,并便于表皮从真皮的血管获得营养。乳头层毛细血管丰富,有许多游离神经末梢,在手指等触觉灵敏的部位常有触觉小体。
2.网织层(reticular layer)
在乳头层下方,较厚,是真皮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乳头层无清楚的分界。网织层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粗大的胶原纤维束交织成密网,并有许多弹性纤维,使皮肤有较大的韧性和弹性。此层内有许多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也多存在于此层内,并常见环层小体。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真皮乳头较平,水肿明显,胶原纤维结构较松,所以早产儿皮肤更容易起疱。新生儿真皮内血管相当丰富,有稠密的血管网透见于表面,故皮肤色红。有的婴儿骶部皮肤真皮中有较多的黑素细胞,使局部皮肤显灰蓝色,称胎记(birthmark)[蒙古斑(Mongolian spot)]。
(三)皮下组织
真皮下方为皮下组织,与真皮无明显界限,其下方与肌膜等组织相连。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其厚薄因身体不同部位及营养状况而异。从胎儿第5个月起,皮下脂肪组织开始发育。出生后,全身的皮下脂肪已相当显著,尤以面部及四肢发育较好。在生后半年内,皮下脂肪增长迅速,其顺序是面部、四肢,以后为躯干,最后是腹部(有病时皮下脂肪减少的顺序恰与此相反)。6个月后,皮下脂肪的增长速度逐渐减慢,3岁后尤甚,此时即失去婴儿时期的肥胖状态。至8岁后又开始增长,女孩较男孩的增长更为显著,尤其是在青春前期和青春期阶段。
小儿年龄越小,皮下脂肪含固体脂肪酸(包括软脂肪酸和硬脂肪酸)越多,而液体脂肪酸(油酸)越少。故婴幼儿的皮下脂肪较为坚实,在温度显著降低时较易凝固,早产儿皮下脂肪发育不良,故体温稳定功能差。
(四)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由表皮衍生而来,包括毛发、毛囊、皮脂腺、小汗腺、顶泌汗腺及指(趾)甲等。
1.皮脂腺
除掌跖外,分布全身,尤以头皮、面部、前胸和肩胛最多。新生儿皮脂腺功能旺盛,分泌皮脂多。出生时皮肤上已覆盖有一层油样胎脂。新生儿期常因皮脂分泌物堆积而形成乳痂,又因皮脂腺排泄管阻塞而发生婴儿痤疮或婴儿粟丘疹。随年龄增长,皮脂腺分泌相应减少,到了青春期又分泌旺盛。
2.汗腺
有大、小汗腺两种,前者分布于腋窝、乳头、脐窝、肛周和外生殖器,后者除龟头、包皮内侧、口唇、外耳道等处外,布满周身,尤以腋窝、额部、掌跖最多。新生儿汗腺发育不全,足月新生儿在生后3~5天才能测出面部、躯干有汗,随年龄增大,到2~3岁汗腺分泌功能逐渐完善。
3.毛发
除掌跖外遍布全身。分3种:①长毛:长而软,如头发;②短毛:粗短而硬,如睫毛;③毳毛:短细而软,分布全身。
新生儿出生时在躯干部特别是背部被有胎毛,未成熟儿比成熟儿尤多。在生后1个多月胎毛脱落,又生新毛,以后在1岁内脱落,再生数次。新生儿的头发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有些新生儿出生时几乎没有头发,而有些新生儿头发相当致密。此时头发的多少和颜色,并不决定以后头发的特点。新生儿的眉毛和睫毛发育不好,到3~5岁时,它们的长度几乎与成人的相等。
4.指、趾甲
足月新生儿的指、趾甲已经发育,长达指、趾端。未成熟儿则发育较差。
二、皮肤的生理学特点
小儿皮肤的生理作用,包括保护、呼吸、感觉、体温调节、分泌排泄和各种免疫功能,均与成人相似但略有不同,现分述如下。
(一)保护功能
真皮的结缔组织和皮下脂肪使皮肤有一定张力和弹性,能缓冲机械刺激。而小儿结缔组织和皮下脂肪发育不完善,常常要防备机械性损伤。由于小儿皮肤的防御功能差,对外界刺激抵抗力低,易于受伤和感染,因此小儿皮肤感染的发病率较高。一般认为细菌侵入新生儿皮肤的机会以脐部多见,而入侵部皮肤和局部淋巴结常无炎性反应,因而入侵部位往往较难确定。
(二)呼吸功能
皮肤的呼吸功能在成人并不显著,但在小儿有着很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二氧化碳和水分的排出。这也是由于小儿皮肤角质层薄,富有丰富的血管,血液循环较为旺盛的缘故。
(三)感觉功能
皮肤的感觉功能并不是单纯的对冷、热、触、痛有敏感点,它还可以鉴别粗糙、细腻、光滑、坚硬等。而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真皮与表皮的中枢神经纤维网及各种神经末梢不够发达,对上述感觉功能也较弱,随年龄增长才逐渐完善。
(四)体温调节功能
人体热量约75%~85%经过皮肤发散,小儿皮肤单位面积内的血流量相对较大,易于散热,且汗腺功能差,皮肤及周围血管运动神经调节功能不够健全。因此,体温的调节功能也比较差,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下容易着凉或受热。体表周围空气的对流和传导作用,对体温调节也有一定影响,尤其在新生儿期及婴幼儿时期,衣着、被褥、包单、毛毯等均可影响空气对流和传导。
(五)吸收功能
皮肤有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称为经皮吸收,主要通过角质层、毛囊、皮脂腺和汗管口吸收外界物质。皮肤吸收作用对维护身体健康是不可缺少的,并且是现代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皮肤病的理论基础。
由于小儿的表皮菲薄,角质层不完善,富于血管,因此对涂在其表面的物质,有较高的吸收和透过能力。与成人相比,局部用药后经皮更容易吸收。
(六)免疫功能
皮肤可以产生许多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
(七)分泌与排泄功能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主要通过小汗腺(或称外泌汗腺)和大汗腺(或称顶泌汗腺)完成。
皮肤的检查主要靠望诊和触诊。
(一)望诊
宜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全身各部的检查。首先注意皮肤的光泽、颜色、毛发的分布情况和质量,注意有无异常的皮肤病变,即皮肤的原发或继发性损害。皮下脂肪的丰满度和分布情况也应注意,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来判断检查结果的意义。
健康小儿的皮肤细嫩、色泽光润,充实度良好。年幼小儿的皮下脂肪丰满,分布均匀。皮下脂肪过多,不一定是健康的表现。
(二)触诊
检查者的手不宜过冷。应注意小儿皮肤的温度、干湿度、软硬度、充实度和弹性。用右手拇指和示指捏起腹部皮肤,然后放松,观察复平的速度和程度,可以得知皮肤弹性和皮下脂肪厚薄的程度。健康小儿的皮肤充实度及弹性良好,捏起后皱褶迅速变平;而失去弹性的皮肤可暂时保留皱褶,复平较慢。同时注意有无水肿。
(三)其他检查
如真菌的实验室检查、皮肤活体组织检查或免疫荧光检查、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实验室检查等,这些都是从事小儿皮肤科专业人员应重视并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