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unicameral bone cyst
中文别名 :骨囊肿;单发性骨囊肿
单房性骨囊肿(UBC)又称为骨囊肿、单发性骨囊肿,是儿童常见良性骨病变,男性多见,常发生在20岁之前。
最初病变源于邻近骺板的干骺端,随生长而远离骺板。肱骨上端占50%,其次为股骨上下端和胫腓骨近端,偶见于跟骨、掌骨和髂骨。最近也有发生在骨骺部的报告。本病预后较好。根据囊肿与骺板的距离分为活动期和静止期,距离<5mm为活跃期,>5mm为静止期。
真正病因目前存在争议,普遍认为单房性骨囊肿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创伤导致的病理性反应或静脉阻塞造成的骨内滑膜囊肿,形成空腔,进而体液不断透过薄膜渗透到囊内,形成积液所致。
囊壁如蛋壳的厚度,因囊内液体使囊的外观呈蓝色。切开囊壁,流出草黄色液体。若近期发生过病理性骨折,其中液体可为血性。除反复发生骨折的病例囊腔内有纤维间隔外,一般均为单房。囊壁内有骨嵴。病理学上无特异性。纤维膜为结缔组织,含巨细胞、吞噬细胞、含铁血黄素棕色颗粒和黄色瘤细胞,还可见到囊壁骨折后形成的反应性新骨。
X线检查简单易行,是诊断单房性骨囊肿的首选,囊肿一般位于长管状骨的一端,局部骨干的骨皮质略向外膨胀。囊肿与骺板之间尚间隔有一小段松质骨。囊肿距骺板的远近依病变发生时间的长短和范围而定。偶见囊肿穿透骺板进入骨骺。如发生骨折,囊肿与骺板之间的松质骨可发生变形,但骨折多无移位。
对于X线检查难以发现的病灶,如脊柱及骨盆的微小病变,可通过CT检查发现。
单房性骨囊肿在MRI检查可看到囊腔内存在液-液平面。
单房性骨囊肿治疗方法暂无统一共识,分两种情况:早期发现的无症状单房性骨囊肿和出现症状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单房性骨囊肿。小的骨囊肿发生病理性骨折后常可自愈。较大的囊肿可选用手术刮除囊壁以内的薄层纤维膜,并植骨填充囊腔,否则骨囊肿很容易复发。手术最好在本病的稳定期施行,在活动期手术复发率高达50%。有作者采用骨钻孔、骨开窗、留置克氏针等方法,有作者主张将骨膜下囊肿彻底切除,骨膜管内植骨。这种手术往往需加髓内针支撑固定。近年来有报道穿刺抽出内容物后注入肾上腺皮质酮(methyl prednisolone acetate)或自体骨髓的疗法,同样取得满意疗效。较大的骨囊肿和负重骨的病变应予制动预防病理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