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germinoma
生殖细胞瘤(germinoma)为最常见的生殖细胞起源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0.3%~2.7%,多见于脑的中线部位,好发于松果体区,约占50%以上,其次为鞍上区、丘脑和基底核区、小脑、脑叶等部位。根据其部位将生殖细胞瘤分为三种类型:①发生在松果体本身的生殖细胞瘤;②发生在松果体区的生殖细胞瘤,即肿瘤发生在松果体邻近,将松果体挤向一侧,而松果体本身不受破坏;以往将这两种生殖细胞瘤也称为“松果体瘤”;③异位松果体瘤,即发生在松果体区域以外者。本文重点讨论前两种。
1.大体形态
肿瘤大多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但有时可有完整包膜,境界清楚。肿瘤切面呈灰红色,质地脆软,细颗粒或胶冻状,瘤组织易于脱落,并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及钙化等,形状呈圆形或分叶状。
2.组织学观察
生殖细胞瘤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为大的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染淡红色,细胞核呈圆形,位于胞质的中央,核质稀疏,呈空泡状,核仁清晰可见,常为嗜酸性,核分裂常见。另一种为小淋巴样细胞,胞核内染色质浓厚,胞质很少,与淋巴细胞极为相似。肿瘤间质很少,可有出血、坏死及钙化等。
1.影像学检查

图1 第三脑室后部生殖细胞瘤
A.CT平扫 B.MRI T2加权像 C.MRI轴位强化 D.MRI冠状位强化
(1)颅骨平片:可显示颅内压增高的征象,表现为脑回指状压迹增宽,鞍区骨质吸收和颅缝分离等,约半数患者出现松果体异常钙化。正常人的松果体钙化斑在10岁以下儿童极为少见,如钙化发生在10~15岁以下的小儿时,且直径超过1cm,应高度警惕生殖细胞瘤的可能。
(2)颅脑CT:可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及其与周围的关系、脑积水的程度等。平扫可见松果体区混杂密度或高密度区,常有钙化,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双侧侧脑室扩大。强化扫描生殖细胞瘤多表现为均匀一致的增强。因生殖细胞瘤对放射治疗极为敏感,甚至个别患者在接受CT检查后,肿瘤可完全消失,应予注意。
(3)MRI:与CT相比,MRI能更好地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图21-35)。肿瘤呈长或等T1、长T2信号,注入Gd-DTPA后增强扫描,可见肿瘤明显强化。由于肿瘤可沿脑脊液种植播散,检查时应包括矢状位和冠状位。
(4)脑室及脑血管造影脑室造影是CT出现前的主要诊断方法,可见第三脑室以上对称性扩大,第三脑室后部充盈缺损,松果体隐窝消失,第三脑室后部向前移位,导水管狭窄、梗阻、下移或病理性弯曲。脑血管造影除显示脑积水征象外,可见大脑内静脉和Galen静脉移位。
2.血液及脑脊液检查
对疑为生殖细胞瘤的患者,应行血液或脑脊液肿瘤标记物检查,如碱性磷酸酶(LA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甲胎蛋白(AFP)等,对肿瘤的性质判断和评价治疗效果有一定参考意义。肿瘤标志物为阳性时对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有参考价值,而阴性时则不能完全除外生殖细胞肿瘤。HCG轻、中度升高,提示可能为含有合体滋养层巨细胞的生殖细胞肿瘤,如升高明显,则应考虑为含有绒癌成分的混合性生殖细胞瘤。AFP升高,提示可能为内胚窦瘤或含有内胚窦成分的混合性生殖细胞瘤。仅有LAP升高,多考虑为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的瘤细胞可脱落到脑脊液中,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诊断,但是对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行脑脊液检查需慎重,以免诱发脑疝。
对生殖细胞瘤应采用手术、放射治疗、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1.肿瘤切除术
因生殖细胞瘤多位于中线部位,尤其是松果体区和鞍上,手术切除风险高,危险性大。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选择暴露清楚、距肿瘤最近的入路。目前常用的手术入路为:
(1)顶枕部经胼胝体入路(Brunner-Dandy入路),适用于第三脑室后部的生殖细胞瘤。一般做右侧顶枕骨瓣,内缘达矢状窦旁。
(2)颞顶枕经侧脑室三角区入路(Van Wagenen入路),主要用于肿瘤向一侧大脑半球生长时。术后常遗有同向偏盲。
(3)幕下小脑上入路(Krause入路),适用于肿瘤位于四叠体地或其下方者。患者可采坐位、侧卧或俯卧位。行颅后窝正中切口。
(4)枕部经小脑幕入路(Poppen入路),肿瘤位于四叠体上方时可采用此入路。术中骨窗要能暴露矢状窦及横窦的边缘。
任何入路均应注意保护好大脑深静脉,肿瘤应分块切除,术中应避免损伤瘤周的脑组织。手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病理诊断并迅速解除肿瘤对脑干的压迫。术后行放化疗,或先行分流手术,然后再行放化疗或肿瘤切除。肿瘤全切死亡率较高。
2.脑脊液分流术
由于生殖细胞瘤全切除困难,术后死亡率高,并发症多,即使肿瘤全切除后,仍难免复发,因此也可采用脑脊液分流术加术后放化疗。分流术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梗阻性脑积水,为术后放化疗创造条件。有人主张所有患者不管是否行全切术,如有颅内压增高,肿瘤切除前2周,尤其是肿瘤部分切除者均应行脑脊液分流术。脑脊液分流术多采用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3.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
生殖细胞瘤对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敏感,部分病例甚至放射治疗可使肿瘤完全消失,对高度怀疑生殖细胞瘤的患者可进行“诊断性放疗”。因单纯大剂量放射治疗可能引起生物学损伤如神经元变性坏死等,而放射治疗后短期内复发的患者也难以耐受重复放射治疗,因此,放疗和化疗多联合应用。
生殖细胞瘤常用的化疗药物有亚硝胺类、长春新碱、环己亚胺、放线菌素、氨甲蝶呤、博来霉素等。
生殖细胞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治疗方案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据文献报道,经综合治疗,生殖细胞瘤的1年生存率可达80%,5年生存率可达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