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肿瘤可分为原发性肿瘤及继发性肿瘤,继发性肿瘤少见。原发性肿瘤主要包括三种组织来源,即外分泌、内分泌和间叶组织。胰腺外分泌肿瘤80%来源于导管上皮,内分泌源性肿瘤仅占胰腺肿瘤的5%左右。外分泌肿瘤可分为上皮类肿瘤和非上皮类肿瘤,非上皮类肿瘤少见;上皮类肿瘤依其性质可分为良性(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成熟畸胎瘤等)、交界性和恶性(黏液性囊腺瘤伴中度异型增生、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伴中度异型增生、实性假乳头状瘤),恶性(导管腺癌、浆液性囊腺癌、黏液性囊腺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腺泡细胞癌、胰母细胞瘤、实性假乳头状癌、其他类型)。
我们通常所说的胰腺癌均为外分泌肿瘤,占胰腺恶性肿瘤的90%以上,半数以上位于胰头,约90%起源于腺管上皮的管腺癌。恶性程度极高,胰腺癌发病率占恶性肿瘤1%~2%,发病高峰年龄为70~90岁,发病率在两性中基本相等。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美国,胰腺癌占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第4位,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几乎相等。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患者就诊时已多属晚期,仅有10%~15%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在国内,胰腺癌占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第5位,5年生存率为1%~3%,中位生存期6个月左右。
1.体格检查
(1)胰腺癌患者病变初期缺乏特异性体征,出现体征时多为进展期或晚期。
(2)黄疸:黄疸为胰头癌患者常见体征,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大便颜色变白,小便发黄,皮肤瘙痒。
(3)腹部肿块:胰腺癌患者触及腹部肿块多为晚期,极少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2.超声检查
是胰腺癌诊断的首选方法。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无损伤、无放射性、可多轴面观察,并能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局限性是视野小,受胃、肠道内气体、体型等影响,有时难以观察胰腺,特别是胰尾部。
3.CT检查
是目前检查胰腺最佳的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胰腺癌的诊断和分期。平扫可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但不能准确定性诊断胰腺病变,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较差。增强扫描能够较好地显示胰腺肿物的大小、部位、形态、结构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够准确判断有无肝转移及显示肿大淋巴结。
4.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
不作为诊断胰腺癌的首选方法,但当患者对CT增强造影剂过敏时,可采用MRI代替CT扫描进行诊断和临床分期;另外,MRCP对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具有明显优势,且与ERCP、PTC比较,安全性高,对于胰头癌,MRI可作为CT扫描的有益补充。
5.上消化道造影
只能显示部分晚期胰腺癌对胃肠道压迫侵犯所造成的间接征象,无特异性。目前已为断面影像学检查所取代。
6.血液生化检查
早期无特异性血生化改变,肿瘤阻塞胆管可引起血胆红素升高,伴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酶学改变。胰腺癌患者中有40%出现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
7.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
胰腺癌血清中CEA、CA19‐9升高。
外科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望根治胰腺癌的治疗方式。但是80%以上的患者在诊断时已经无法进行手术切除。常用的手术方式:①Whipple手术:即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胰头(含钩突)、远端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胆囊和胆总管。尚需同时清除相关的淋巴结。切除后再将胰、胆和胃与空肠重建。重建的术式有多种。②保留幽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该术式近年来在国外较多采用,适用于幽门上下淋巴结无转移,十二指肠切缘无癌细胞残留者,术后生存期与Whipple手术相似。③姑息性手术:适用于高龄、已有肝转移、肿瘤已不能切除或合并明显心肺功能障碍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患者。
对于晚期胰腺癌患者,全身治疗可用于辅助治疗,也可用于局部晚期不可切除及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其首要目的在于对症姑息治疗,并延长生存期。尽管吉西他滨被证明较氟尿嘧啶方案可使患者得到更多的临床和生存获益,最近一些吉西他滨联合新型靶向药物(如西妥昔单抗、厄洛替尼等)的Ⅱ期及Ⅲ期试验也获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这些获益往往仅限于那些体力状况较好的患者(ECOG评分为0~2级),且中位生存期仅为6.24个月,1年生存率为23%,还远远未能达到人们期望的效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探索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冷冻消融、无水乙醇化学消融、光动力疗法等微创疗法来治疗手术无法切除的胰腺癌,以期取得好的局部控制、缓解疼痛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高循证医学证据的数据支持,因此在临床尚未广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