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venular malformations
微静脉畸形(venular malformations)是由乳头丛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构成的先天性畸形,根据临床特点和解剖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中线型微静脉畸形和微静脉畸形两个亚型。
对微静脉畸形的治疗,过去采用过多种治疗,包括冷冻、人工文身、手术切除并修复、药物注射、硬化剂、电凝固、皮肤磨削、敷贴中药、激光非选择性光热作用治疗等,但效果均不理想。
自1985年出现以脉冲染料激光为代表的选择性光热作用治疗以来,选择性治疗PWS成为现实,治疗后基本不出现增生性瘢痕,对浅表病灶的效果较好,是目前治疗微静脉畸形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一组报告的病例中,经4~15次(平均9次)激光治疗后,49/76的患者有90%或更好的光反应(平均94.6%);2~19次(平均9.1次)治疗后,79%的患者临床体征改善。但由于周围组织也有少量的光热吸收,可能造成色素减退等并发症;同时还有治疗次数多,费用昂贵,对分布较深或血管扩张、增生明显的PWS效果较差等缺点。
近年出现的以光动力学反应治疗PWS的光动力疗法(PDT)或称光化学法,利用光敏制剂经激光或其他光源激励后产生光化学反应,反应产物如单态氧、自由基等具有细胞杀伤作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管壁破坏、机化后,毛细血管闭锁。此法要求的治疗次数少,适应证宽,对深色及轻度增厚的病灶也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增生瘢痕的发生率低,且不留永久性色素改变。因此,成为PWS研究及治疗发展的方向之一。对扩张型PWS,尤其已出现大量结节者,可行手术植皮,这些结节往往是原有畸形血管进一步扩张的结果,因此多不累及皮下组织,术中出血易于控制。
光动力疗法因激光光源、光敏剂不同而分几种,周国瑜等在488nm波长氩激光与混合氩激光光动力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光敏剂与激励激光匹配”的观点,选择与光敏剂PSD-007吸收峰对应的413nm氪激光,旨在提高光动力效应,降低激光照射功率密度,以减少由热效应造成的皮肤损伤。应用氪激光413nm波长开展光动力治疗PWS 3000余例,均获得显著疗效,无1例发生渗出、结痂、色素改变、瘢痕形成等并发症,仅4例由于避光不全造成暂时性色素沉着,停药后逐步消退。临床病理资料表明,该方法治疗后病变毛细血管破坏,真皮组织无损伤,疗效显著,不留瘢痕,是目前治疗PWS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