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缺陷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缺陷
病因与发病机制

现已发现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三种同工酶形式:肝型(CPT1A)、肌肉型(CPT1B)和脑型(CPT1C)。CPT1A和CPT1B位于线粒体外膜上,催化长链酰基辅酶A与肉碱合成酰基肉碱。而CPT1C位于神经元内质网,不参与脂肪酸氧化代谢,可能与摄食行为和整体内稳态的调节有关。

CPT1 A基因致病变异导致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活性降低或缺乏,肉碱与中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酰基肉碱过程受阻,中长链脂肪酸不能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代谢,导致乙酰辅酶A生成减少;同时影响肝脏的生酮作用,且长链酰基辅酶A大量堆积,尤其当葡萄糖摄入不足或其他疾病导致能量需求增高时,出现肝功能损害及脑损害。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与预后

1.长期治疗 基本原则为避免饥饿,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减少脂肪动员的供能途径,并增加糖原储备。对婴儿应增加喂养频率,夜晚则应食用生玉米淀粉预防低血糖。对儿童及成人应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补充中链甘油三酯(约占总热量的1/3)。预防感染,并监测患儿生长发育情况、肝功能及心脏情况。

2.急症处理 需给予能量支持治疗及对症治疗。应持续葡萄糖电解质溶液静脉输入,以最大限度地抑制急性期的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根据病情补液、纠正酸中毒、保肝、解痉、降血氨等对症治疗。

3.成年女性患儿或携带者孕期时容易发生急性脂肪肝、HELLP综合征,应加强监测,注意避免饥饿,坚持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避免低血糖的风险,并保护胎儿。

4.慎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丙戊酸钠、水杨酸类等具有潜在肝毒性的药物,禁用左卡尼汀。

5.在无症状时期或疾病早期开始治疗,可避免脏器损害,显著改善预后。但也有运动、语言、智力发育落后的病例报道,可能与低血糖导致的神经系统受损有关。

预防

新生儿筛查是早期诊断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缺乏症的关键,在无症状期开始饮食治疗,可避免脏器损害,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健康成长。

在先证者基因诊断明确的基础上,母亲再孕时可以进行产前诊断。

作者
杨艳玲
来源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两册,第9版,978-7-117-32904-0,2022.04
上一篇:肉碱转运障碍 下一篇: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Ⅱ缺陷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